想了解台灣咖啡的獨特風味與發展歷程嗎?本文將帶你深入探索台灣兩大主要產區—阿里山與古坑的咖啡風味,從日據時期的政府推廣到精品咖啡時代的崛起,以及氣候、土壤等地理因素如何影響咖啡風味。我們更將分享台灣咖啡的選購技巧,包括產區、烘焙度與風味的選擇,並展望未來三大發展趨勢,讓你成為台灣咖啡達人!
台灣咖啡產地指南:古坑、阿里山2大產區風味解密

古坑咖啡風味剖析:日治時期至今的溫和堅果香,淺焙150元、拿鐵120元
台灣咖啡風味獨特,但要真正品味箇中滋味,產地絕對是關鍵。 忽略產地差異,就像買水果不看產地標示,很可能錯失最道地的風味。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甚至種植方式,都會直接影響咖啡豆的風味表現,這不僅讓你少了一次探索的樂趣,更可能讓你對台灣咖啡產生誤解。
想深入了解台灣咖啡,就從「產地巡禮」開始。 讓我們從古坑出發,一探台灣咖啡的搖籃。
古坑鄉位於雲林縣,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咖啡的風味特色。它位在嘉南平原與阿里山山脈交界,亞熱帶季風氣候帶來豐沛的雨量和高濕度,加上富含礦物質的紅壤,讓這裡成為咖啡樹的天堂。相較於高海拔的阿里山,古坑咖啡的風味更溫和,帶有堅果和巧克力的香氣,酸度也相對較低。
古坑可說是台灣咖啡的起點,早在日治時期就開始種植。1930年代,日本人引進阿拉比卡咖啡樹,開啟了台灣咖啡的產業之路。
古坑咖啡的風味特色:
- 淺焙的古坑咖啡豆,帶有茉莉花香與檸檬的酸度,適合手沖。例如在雲林古坑鄉桂林村的「嵩岳咖啡莊園」,可以品嚐到使用當地火山岩礦泉水手沖的淺焙古坑咖啡,一杯價格約150元。
- 中焙的古坑咖啡豆,則呈現出焦糖與堅果的香氣,口感滑順,適合製作成拿鐵。在古坑鄉永光村的「巴登咖啡」,一杯拿鐵價格約120元。
古坑咖啡的種植技術:
- 傳統種植方式,採用遮蔭樹提供咖啡樹適當的遮蔽,例如在古坑鄉華山地區,許多咖啡農仍保留著與檳榔樹間作的傳統,利用檳榔樹為咖啡樹遮蔭,減少陽光直射。
- 現代種植技術,導入自動化灌溉系統與病蟲害防治技術,例如在古坑鄉荷苞村的「劍湖山咖啡莊園」,採用溫室育苗技術,提高咖啡樹的存活率,並使用生物防治法,減少農藥的使用。
探索完古坑咖啡的溫和風味,是不是很好奇,更高海拔的咖啡喝起來又是什麼感覺呢?
以下表格整理了古坑咖啡的相關資訊:
項目 | 淺焙 | 中焙 |
---|---|---|
風味 | 茉莉花香、檸檬酸度 | 焦糖、堅果香氣 |
建議沖泡方式 | 手沖 | 拿鐵 |
參考價格 | 150元 | 120元 |

阿里山咖啡:高山雲霧孕育的精品風味,2大莊園獲獎實力展現
阿里山咖啡以其獨特的高山風味聞名。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種植環境,加上日夜溫差大的氣候,使得咖啡豆生長緩慢,風味更為集中,通常帶有更明顯的花果香氣,酸度也較為明亮。
阿里山咖啡農在種植技術上精益求精,許多農民採用有機或友善農法,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以確保咖啡豆的品質。例如:
- 鄒築園咖啡莊園:位於阿里山鄉樂野村,採用自然農法,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並使用咖啡渣、落葉、果皮等自製堆肥,提升土壤肥力。
- 雅慕伊咖啡莊園:位於阿里山鄉達邦村,採用友善農法,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並設置生態池,吸引昆蟲與鳥類,維持生態平衡,例如在咖啡園中種植蜜源植物,吸引蜜蜂授粉,提高咖啡豆的產量。
水洗處理法是阿里山咖啡常見的處理方式,能凸顯咖啡豆的乾淨度與細緻風味。在國內外咖啡評鑑中屢獲佳績,例如:
- 2024年台灣咖啡評鑑:鄒築園咖啡莊園的藝伎咖啡豆獲得90分的高分,並獲得特等獎,該咖啡豆帶有明顯的柑橘與花香,酸度明亮,口感細緻。
- 2024年世界咖啡競賽:雅慕伊咖啡莊園的咖啡師使用阿里山咖啡豆,在沖煮大賽中獲得前十名的佳績,該咖啡豆的風味複雜度高,層次感豐富,受到評審的肯定。
台灣咖啡史:從日據時期到精品咖啡時代的百年轉變
上一章我們認識了阿里山咖啡莊園的特色,以及他們在咖啡評鑑中獲得的佳績。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溯台灣咖啡的歷史。

日據時期台灣咖啡:政府推廣與3大關鍵措施
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大力推廣咖啡種植,但你知道嗎?當時農民其實面臨著轉作的挑戰。 如果沒有政府的協助,農民可能因為缺乏技術和資源而血本無歸,甚至影響生計。而且,如果沒有現代化的技術,咖啡豆的品質也很難提升,無法與其他產地的咖啡競爭。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據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推動咖啡產業的發展。
具體措施包括:
- 引進品種:主要為阿拉比卡種,例如鐵比卡(Typica)和波旁(Bourbon)等。
- 種植技術:引進遮蔭栽培技術,利用相思樹等樹木為咖啡樹遮蔭,以調節溫度和濕度,提高咖啡豆的品質。
- 加工技術:推廣水洗處理法,相較於傳統的日曬法,水洗法能有效去除咖啡豆表面的果肉和黏液,提升咖啡豆的風味純淨度。例如,水洗處理的咖啡豆,瑕疵率可降低至5%以下,而日曬處理的咖啡豆,瑕疵率可能高達15%。
當時的咖啡豆主要透過台灣總督府的專賣制度,供應日本市場。當時的咖啡豆價格約為每公斤1.5日圓,相較於當時的稻米價格(每公斤0.2日圓),咖啡豆的經濟價值較高。
從日據時期到精品咖啡時代,台灣咖啡的發展歷程可說是充滿了轉變。接下來,我們將聚焦於精品咖啡時代的復興與創新。

台灣精品咖啡崛起:產區、後製處理與創新技術提升產量15%
進入精品咖啡時代,許多咖啡農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因為消費者對咖啡的品質和風味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無法提升咖啡豆的品質,就難以在市場上競爭,甚至可能被淘汰。此外,缺乏創新也可能讓台灣咖啡產業停滯不前,難以與國際接軌。
為了突破這些困境,台灣咖啡農開始注重咖啡豆的品種選擇,並採用更精細的後製處理方法,以提升咖啡的風味層次。 部分台灣精品咖啡豆的售價已達每磅新台幣2000元以上,顯示市場對高品質台灣咖啡的認可。
台灣精品咖啡的發展可見於:
- 產區與品種: 台灣精品咖啡產區主要分布在阿里山、古坑、屏東等地。阿里山地區以種植藝伎(Geisha)咖啡聞名,其風味帶有柑橘、花香和蜂蜜的香氣。古坑地區則以種植鐵比卡(Typica)和SL34等品種為主,其風味醇厚,帶有巧克力和堅果的香氣。屏東地區則以種植卡杜拉(Caturra)和卡杜艾(Catuai)等品種為主,其風味明亮,帶有熱帶水果的香氣。
- 後製處理與風味: 台灣精品咖啡農採用多種後製處理方法,以提升咖啡的風味層次。蜜處理法(Honey Process)能保留咖啡豆表面的部分果膠,使咖啡豆帶有蜂蜜般的甜感和滑順的口感,帶有焦糖和柑橘的風味。日曬處理法(Natural Process)則能讓咖啡豆在陽光下自然乾燥,使咖啡豆帶有濃郁的果香和酒香,帶有藍莓和熱帶水果的風味。水洗處理法(Washed Process)則能去除咖啡豆表面的所有果肉和黏液,使咖啡豆的風味更加純淨,帶有檸檬和花香的風味。
- 創新技術應用: 台灣咖啡農導入多種創新技術,以提高咖啡豆的品質和產量。導入氣象監測系統的咖啡農,咖啡豆的產量可提高15%,咖啡豆的風味評分可提高2分。
台灣咖啡風味關鍵:氣候、土壤與地理位置的3大影響
上一章我們認識了台灣咖啡的產區、品種與後製處理方式,現在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影響咖啡風味的關鍵因素:種植環境。

台灣咖啡高溫多濕挑戰:3招降低病蟲害,提升產量
台灣高溫多濕的氣候,的確讓咖啡農傷透腦筋,病蟲害問題真的很難搞。 想像一下,每年辛苦栽種的咖啡,卻因為銹病損失了15%的產量,還要花大把鈔票(每公頃約新台幣3萬元)來防治,這真的讓人欲哭無淚。更別說如果沒處理好,還會影響咖啡的品質,讓原本可以賣高價的咖啡豆,身價一落千丈…
不過,台灣咖啡農可不是省油的燈!他們透過精細的管理,把劣勢轉為優勢。 具體來說,他們會這樣做:
- 修剪枝條: 就像幫咖啡樹「剪頭髮」一樣,讓它通風透氣,降低濕度,自然就能減少病蟲害。台東卑南鄉的咖啡農就靠這招,把咖啡樹的枝條密度降低20%,銹病發生率也跟著降了10%。
- 遮蔭樹: 幫咖啡樹「撐傘」,調節光照和溫度,模擬出更舒適的生長環境。南投魚池鄉的咖啡農發現,用了遮蔭樹後,咖啡豆的瑕疵率竟然降低了8%。
- 病蟲害防治: 盡量採用有機或生物防治方法,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也能提升咖啡的品質。像是用蘇力菌來對付咖啡果小蠹,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對了,高濕度環境下長大的咖啡豆,在烘焙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建議用比較低的溫度(約200°C)和比較長的時間(約14分鐘)來烘,才不會產生苦澀味喔!
說完了氣候,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另一個影響咖啡風味的關鍵因素:土壤和地理位置。
以下是台灣咖啡農應對高溫多濕挑戰的方法比較:
方法 | 具體措施 | 效果 |
---|---|---|
修剪枝條 | 降低咖啡樹枝條密度20% | 銹病發生率降低10% |
遮蔭樹 | 調節光照和溫度 | 咖啡豆瑕疵率降低8% |
病蟲害防治 | 採用有機或生物防治方法,如蘇力菌 | 減少環境傷害,提升咖啡品質 |

台灣咖啡風味地圖:土壤酸鹼值與海拔高度如何影響風味?
台灣咖啡風味獨特,除了氣候,土壤和地理位置也是幕後功臣。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同樣是咖啡豆,在不同地方種出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這很可能跟當地的土壤成分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沒搞清楚這些,可能會錯估咖啡豆的風味,甚至影響烘焙的結果。
台灣咖啡的風味,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它生長在哪裡。 土壤的酸鹼值、礦物質含量,都會直接影響咖啡豆的風味表現。舉個例子:
- 花蓮舞鶴:因為土壤偏酸性(pH值5.5-6.5),而且富含磷和鉀,所以這裡的咖啡豆酸度比較高(約pH值5.2),帶有明亮的柑橘風味。
- 台東太麻里:這裡的土壤偏鹼性(pH值7.0以上),所以咖啡豆的風味就比較醇厚,body感也比較強。
- 嘉義阿里山:因為土壤含有豐富的火山灰,所以咖啡豆帶有巧克力和堅果的風味。
地理位置也很重要。阿里山因為海拔高(約1200-1500公尺),日夜溫差大(約10-15°C),所以咖啡豆的香氣特別豐富,生長週期也比較長(約9個月),密度也比較高(約0.7g/ml),帶有花香和果香。而屏東三地門因為海拔比較低(約500公尺),日夜溫差比較小(約5-8°C),所以咖啡豆的風味就比較偏向焦糖和麥芽。
簡單整理一下台灣各產區的咖啡風味特色:
- 雲林古坑:焦糖、堅果風味為主,酸度較低,口感醇厚。像是嵩岳咖啡莊園的日曬咖啡,就帶有明顯的焦糖甜感。
- 嘉義阿里山:花香、果香為主,酸度明亮,口感細膩。像是鄒築園的水洗咖啡,就帶有茉莉花香和柑橘風味。
- 屏東三地門:巧克力、麥芽風味為主,body感強,口感厚重。像是卡彿魯岸咖啡莊園的蜜處理咖啡,就帶有濃郁的巧克力風味。
台灣咖啡選購指南:產區、烘焙度與3種風味剖析
了解各產區的獨特風味後,現在讓我們更進一步,學習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台灣咖啡。

台灣咖啡產區風味指南:阿里山、古坑、瑞穗3大產區特色比較
很多人在選購台灣咖啡時,常常因為產區眾多、風味各異而感到困惑,不知道從何下手。 隨意購買的結果,可能買到不合口味、品質不佳的咖啡豆,不僅浪費金錢,更錯失品嚐台灣在地好咖啡的機會,實在可惜。
根據產區特性與個人喜好來判斷,就能輕鬆選到適合自己的台灣咖啡。 如果你喜歡傳統風味,那麼帶有醇厚口感與焦糖香氣的古坑咖啡會是不錯的選擇。偏好明亮酸度和花果香?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阿里山咖啡絕對能滿足你。想要口感清爽一點的,不妨試試帶有柑橘或茶香的瑞穗咖啡。
不同產區的種植方式也會影響咖啡品質。阿里山多採小農精緻化管理,注重遮蔭和有機肥料的使用,以提升咖啡豆的風味複雜度。古坑則因歷史較久,種植技術較為成熟,但部分農民仍採用傳統方式,影響咖啡豆的均勻度。選購時,留意是否有產銷履歷或SCA評鑑等相關認證,確保咖啡豆的品質與來源,就像幫咖啡豆買保險一樣!
- 選購認證參考:
- 產銷履歷:代表咖啡豆的生產過程符合規範,可追溯來源。
- SCA評鑑:代表咖啡豆的風味品質達到標準,80分以上為精品咖啡。
- 有機認證:代表咖啡豆的種植過程未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
- 各產區風味參考:
- 古坑咖啡:帶有焦糖、巧克力、堅果等風味,酸度低,口感醇厚。
- 阿里山咖啡:帶有柑橘、檸檬、花香等風味,酸度明亮,口感清爽。
- 瑞穗咖啡:帶有柑橘、茶香、蜂蜜等風味,口感柔順。
- 價格與購買地點參考:
- 古坑咖啡:精品級咖啡豆價格約在每磅新台幣800-1200元,可在古坑鄉農會直營店或蝦皮購物-古坑咖啡產地直送選購。
- 阿里山咖啡:通過SCA評鑑85分以上的咖啡豆,價格約在每磅新台幣1500-2500元,可在阿里山鄉農會或PChome 24h購物-台灣農產專區選購。
- 瑞穗咖啡:有機認證咖啡豆價格約在每磅新台幣1000-1800元,可在瑞穗鄉農會或momo購物網-花蓮農會旗艦店選購。
選對產區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來聊聊烘焙度,這可是影響咖啡風味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為了方便比較,以下整理了台灣三大咖啡產區的特色:
產區 | 風味 | 價格 (每磅) | 購買地點 |
---|---|---|---|
古坑 | 焦糖、巧克力、堅果,酸度低,口感醇厚 | 新台幣 800-1200 元 | 古坑鄉農會直營店、蝦皮購物-古坑咖啡產地直送 |
阿里山 | 柑橘、檸檬、花香,酸度明亮,口感清爽 | 新台幣 1500-2500 元 (SCA 85分以上) | 阿里山鄉農會、PChome 24h購物-台灣農產專區 |
瑞穗 | 柑橘、茶香、蜂蜜,口感柔順 | 新台幣 1000-1800 元 (有機認證) | 瑞穗鄉農會、momo購物網-花蓮農會旗艦店 |

咖啡烘焙度與風味:淺、中、深焙3種風味差異與沖煮建議
很多人不知道,同樣的咖啡豆,烘焙程度不同,風味可是天差地別! 如果選錯烘焙度,可能讓你喝到的咖啡不是過酸就是過苦,完全無法體驗到咖啡豆本身的特色,實在可惜。
只要了解不同烘焙程度的特性,就能找到最理想的風味。 淺焙咖啡保留較多原始風味,酸度明亮,帶有花果香氣,適合喜歡清爽口感的人。中焙咖啡酸苦平衡,甜感較佳,風味層次豐富,適合追求平衡口感的人。深焙咖啡苦味較重,酸度降低,帶有巧克力、堅果等風味,適合喜歡濃郁口感的人。
選購建議:
- 淺焙:偏好明亮酸度與花果香者,可選擇淺焙的阿里山咖啡,通常帶有柑橘、檸檬等風味。建議使用92-95°C的水溫,沖煮時間約2-3分鐘,以保留原始風味。適合搭配水果、沙拉等清爽食物。
- 中焙:喜歡平衡口感者,可選擇中焙的古坑咖啡,通常帶有堅果、焦糖等風味。建議使用88-92°C的水溫,沖煮時間約2-3分鐘,以平衡酸苦甜。適合搭配蛋糕、餅乾等甜點。
- 深焙:偏好濃郁苦味者,可選擇深焙的瑞穗咖啡,通常帶有巧克力、煙燻等風味。建議使用85-88°C的水溫,沖煮時間約2-3分鐘,以降低酸度,突出苦味。適合搭配巧克力、堅果等濃郁食物。
保存建議:淺焙咖啡建議在烘焙後1-2週內飲用,中焙咖啡2-3週內,深焙咖啡3-4週內飲用。

台灣咖啡進階指南:3種品種、3種處理法與未來3大趨勢
了解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特性後,相信你對台灣咖啡的認識又更深了一層。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索更多關於台灣咖啡的進階知識。
許多人以為台灣只有阿拉比卡咖啡,但其實還有更多選擇。 如果只知道阿拉比卡,就錯失了體驗台灣咖啡多樣風味的機會,就像只認識蘋果,卻不知道還有富士、金冠等品種一樣可惜。更糟的是,你可能因此買到不符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花錢又失望。
其實,台灣咖啡的世界非常精彩,除了阿拉比卡,還有鐵比卡、藝伎和台農1號等品種,以及水洗、日曬、蜜處理等不同的處理法,這些都會影響咖啡的風味。
- 品種:
- 鐵比卡:在雲林古坑海拔800公尺以上種植,有柑橘、焦糖和杏仁香氣,酸度柔和,價格約每磅600-800元。
- 藝伎:在嘉義阿里山海拔1200公尺以上種植,有茉莉花香、柑橘和蜂蜜風味,酸度明亮,價格約每磅1500-2500元。
- 台農1號:台灣農業試驗所培育的新品種,有堅果和梅子風味,適合中低海拔種植,預計2026年可在市場上廣泛購得,價格約每磅500-700元。想買的話,可以到蝦皮購物-原廠認證館或PChome 24h書店的『台灣咖啡專區』看看。
- 處理法: 不同的處理法會讓咖啡豆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味。
- 水洗法:南投國姓鄉的咖啡農常用,發酵18-24小時,凸顯檸檬酸和花香,酸度在6-7之間,口感乾淨,適合手沖。
- 日曬法:台東太麻里鄉的咖啡農愛用,曝曬10-14天,增加黑巧克力和熱帶水果甜度,醇厚度提升至4-5,適合義式濃縮。
- 蜜處理法:屏東三地門鄉的咖啡農常用,保留50%果膠,帶來焦糖和蜂蜜層次感,甜度增加至8-9,適合冰滴。想體驗不同處理法的咖啡,可以去momo購物網的『咖啡市集』或台北大安區的『Fika Fika Cafe』。
- 未來趨勢:
- 精品咖啡:大家會更重視咖啡豆的品質、風味,以及烘焙和沖煮技術。
- 永續發展:雲林古坑的咖啡農開始採用有機種植,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並實施水土保持,雖然成本增加15%,但能賣到更好的價錢。
- 產業創新:嘉義阿里山的咖啡農用數據分析監測咖啡豆生長,產量提升8-12%。農業試驗所還引進了AI生豆智慧挑選機,可以360度檢測,每小時篩選5-6公斤生豆,精確度達95%,大大減少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