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挑戰咖啡比賽了嗎?這篇文章是你的完整指南!我們將深入剖析WBC、WBrC等國際賽事及台灣地區的咖啡比賽,詳細說明3步驟線上報名流程、參賽資格、評分標準(風味、技術、呈現3大面向),並提供4大制勝關鍵:技術訓練、心理建設、團隊合作等,讓你從比賽規則、評分標準到心理準備,全面掌握,最終在賽場上展現最佳實力。我們還會解答常見問題,並提供2025年賽事資訊!
咖啡比賽全攻略:WBC、WBrC、台灣賽事完整解析

國際咖啡賽事3大指標:WBC、WBrC、WLAC評分標準與賽程
許多咖啡師都夢想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但面對琳瑯滿目的咖啡比賽,常常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國際級賽事如WBC、WBrC、WLAC,每一個都競爭激烈,準備起來耗時費力,萬一方向錯誤,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錯失提升自身技術的機會。
其實,了解各賽事的特色與評分標準,就能更有針對性地準備。 世界咖啡大師賽 (WBC) 著重咖啡師的技術展現,評分標準涵蓋咖啡風味、製作技術和整體呈現。世界盃烘豆大賽 (WBrC) 則側重烘焙師的專業能力評估,評審會針對選豆、烘焙曲線控制和風味呈現進行評分。世界拉花藝術大賽 (WLAC) 則是一場拉花藝術的創意呈現,咖啡師需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指定圖案和自選圖案的拉花表演,評審將評估圖案的精準度、創意和整體美感。
以下列出各賽事更詳細的資訊:
- WBC: 2025年世界咖啡大師賽將於10月17-21日在義大利米蘭舉行。評分標準中,咖啡風味佔比40%,技術佔比30%,整體呈現佔比30%。例如,指定飲品濃縮咖啡的評分細則包括:風味強度8-10分(滿分10分),酸度平衡度7-9分(滿分10分),醇厚度8-10分(滿分10分)。
- WBrC: 世界盃烘豆大賽於5月15-17日在印尼雅加達舉行。評分標準中,選豆佔比25%,烘焙曲線控制佔比35%,風味呈現佔比40%。烘焙師需提交一份包含烘焙曲線圖的報告,詳細說明每個階段的溫度(如:一爆溫度200°C,發展階段溫度210°C)和時間(如:總烘焙時間12分鐘,發展時間2分鐘)。
- WLAC: 世界拉花藝術大賽將於6月26-28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評分標準中,圖案精準度佔比40%,創意佔比30%,整體美感佔比30%。評審會使用專業量具測量圖案的對稱性,誤差超過0.5公分的圖案將被扣分。
了解國際賽事後,想在台灣本地磨練技巧、累積經驗嗎?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台灣有哪些咖啡比賽可以參加。
以下表格整理了三大國際咖啡賽事的比較:
賽事名稱 | 舉辦時間 | 評分標準 |
---|---|---|
WBC (世界咖啡大師賽) | 2025年10月17-21日 | 咖啡風味 (40%)、技術 (30%)、整體呈現 (30%) |
WBrC (世界盃烘豆大賽) | 5月15-17日 | 選豆 (25%)、烘焙曲線控制 (35%)、風味呈現 (40%) |
WLAC (世界拉花藝術大賽) | 6月26-28日 | 圖案精準度 (40%)、創意 (30%)、整體美感 (30%) |

台灣咖啡賽事指南:2大類比賽、3場協會賽事、2場地方賽事詳情
許多咖啡愛好者想透過比賽驗證自己的實力,但台灣咖啡比賽種類繁多,資訊分散,讓人難以掌握。 不清楚比賽的性質、報名方式和評審標準,可能導致準備方向錯誤,錯失良機,甚至浪費報名費。
台灣的咖啡比賽主要分為協會主辦賽事與地方競賽兩大類,各有不同的特色與優勢。 台灣咖啡協會舉辦的賽事具有專業認可。例如,2025年台灣咖啡協會主辦的賽事包括:台灣手沖咖啡錦標賽(THDC),報名至5月23日截止,初賽於6月28日在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舉行,決賽於7月13日在臺中國際展覽館舉行,報名費為新台幣800元;世界盃虹吸咖啡大賽台灣代表選拔賽(TSC),報名至5月23日截止,預賽於6月29日在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舉行,初賽於7月11日,決賽於7月12日在臺中國際展覽館舉行,報名費為新台幣800元;以及台灣咖啡杯測師大賽,報名資訊將於台灣咖啡協會官方網站公布,預計報名費為新台幣1000元。
參與地方咖啡比賽則更注重社群交流,並提供品牌曝光機會。例如:
- 2025年台北咖啡節將於11月14-17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行,現場將舉辦手沖咖啡比賽,報名費為新台幣500元,冠軍獎金為新台幣1萬元。
- 2025年台中咖啡展將於4月25-28日在臺中國際展覽館舉行,現場將舉辦TCC台中城市拉花賽,報名至3月31日截止,成人組報名費為新台幣800元,學生組報名費為新台幣400元,冠軍可獲得市價新台幣5萬5千元的NIVONA NICR 550/560全自動咖啡機。
尋找地方咖啡比賽資訊的管道包括:
- 關注台灣咖啡協會(TCA)的Facebook粉絲專頁(搜尋『台灣咖啡協會』)。
- 瀏覽PTT咖啡版(搜尋『PTT Coffee』)。
- 直接向咖啡店家詢問。
- 定期瀏覽展昭展覽網。
台灣咖啡比賽參賽指南:報名流程與資格限制詳解
上一章我們了解了台灣咖啡比賽的種類和資訊管道,接下來,要深入了解如何參與這些比賽。

台灣咖啡比賽報名:線上申請到現場確認的3步驟流程
想參加台灣咖啡協會的比賽嗎?第一步就是在官網註冊帳號。 很多人卡在註冊流程,不是填錯資料,就是漏了驗證信,白白錯失報名機會。更慘的是,好不容易報名了,卻因為資料不齊全被刷掉,之前的準備都白費了…
其實報名流程一點都不難! 首先,到台灣咖啡協會官網(scataiwan.com.tw)註冊帳號,填寫資料、設定密碼並驗證Email。登入後,選擇想參加的比賽項目,仔細閱讀比賽規章,然後按照指示填寫報名表。官網和YouTube頻道(@SCA_Taiwan)都有詳細的圖文教學和影片(「2025台灣咖啡大師競賽報名流程」,約8分鐘),手把手教你從註冊到繳費。偷偷告訴你,在蝦皮購物-SCA Taiwan官方商店買報名費優惠券,最高可以省下200元!
報名時,記得準備好這些資料:
- 身份證明文件
- 咖啡相關證照
- 個人作品集
不同比賽項目需要準備的資料不太一樣喔!
- 手沖比賽:沖煮參數紀錄表(水溫、粉水比、沖煮時間等)。
- 杯測比賽:個人杯測紀錄表(風味描述、酸度、醇厚度、餘韻等),可以參考CQI Q Grader評分標準。
- 烘豆比賽:烘焙曲線圖(入豆溫、轉黃點、一爆點、下豆溫等)和200克烘焙豆樣品。
如果怕準備不足,可以考慮參加台灣咖啡研究室的「競賽模擬工作坊」(約3,500元),會有專業人士指導。完成線上申請和繳費後,記得留意台灣咖啡協會的通知,按照指定時間到比賽現場確認資格。通常地點在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台北捷運文湖線南港展覽館站1號出口步行5分鐘)。
報名流程搞清楚了,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到底有沒有資格參加這些比賽呢?

咖啡比賽參賽資格:年齡、經驗與指定器材規範詳解
想參加咖啡比賽,卻發現自己好像不符合資格? 有些比賽限制年齡、經驗,甚至連器材都有規定,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取消資格,之前的努力都付諸流水…
搞懂參賽資格和限制一點都不難。 台灣咖啡比賽會依照賽事分級來設定參賽門檻。像是台灣咖啡大師競賽,通常會要求參賽者年滿18歲,並且有一年以上的咖啡相關工作經驗(例如在星巴克或路易莎當吧檯手)。台灣手沖咖啡錦標賽則分為專業組和新秀組,新秀組讓學生也能參加(年滿16歲,提供學生證影本)。台灣杯測師大賽比較寬鬆,沒有年齡和經驗限制,但建議要有CQI Q Grader或SCA杯測師證照。如果你是新手,可以先參加湛盧咖啡或Fika Fika Cafe的杯測體驗課程(約1,500元),了解杯測流程和評分標準。
比賽用的器材也有規定:
- 磨豆機:Mahlkonig EK43S(刀盤直徑98mm,轉速1740 rpm)。
- 義式咖啡機:La Marzocco Linea Mini(鍋爐容量3公升,壓力9 bar)。
- 手沖壺:Fellow Stagg EKG(容量900ml,溫度控制範圍57-100°C)。
- 濾杯:Hario V60(陶瓷或不鏽鋼,尺寸02或01)。
違反器材規範的後果很嚴重喔!
- 用未經許可的改裝器材或特殊濾杯,直接取消資格。
- 用非指定品牌的磨豆機或義式咖啡機,總分扣10%。
- 手沖比賽的濾杯、濾紙材質和尺寸不對,直接判失格。
比賽前一定要仔細檢查器材,跟主辦方確認是否符合規定。有問題可以打電話給台灣咖啡協會(02-2720-8888)或寄Email到info@scataiwan.com.tw。想租借比賽指定器材,可以到台北大安區的Driver Coffee或台中西屯區的卡 Cafe,租金大概500-1,000元/天。
咖啡比賽評分標準:3大面向助你奪冠
了解比賽指定器材後,就能開始擬定策略。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咖啡比賽的評分標準,這可是掌握致勝的關鍵喔!

咖啡風味評估:香氣、口感、平衡感3大關鍵,評分標準全解讀
咖啡比賽中,風味評估是決勝的重中之重,它涵蓋了香氣、口感與平衡感。 如果你對這些評估標準不夠了解,就可能在選豆、烘焙、沖煮等環節上失誤,導致風味表現不佳,直接影響你的比賽成績。想像一下,精心準備的咖啡,卻因為香氣不足、口感單薄,或平衡感不佳而被評審打低分,那真的會非常扼腕…
掌握評分標準其實並不難。風味評估主要看三個方面:香氣、口感和平衡感。
- 香氣評估標準:香氣是咖啡豆品質的直接反映。
- 花香:評審會辨別茉莉花、玫瑰花、橙花等不同花香,並評估其香氣強度和純淨度。例如,2025年台灣咖啡節冠軍豆,來自阿里山鄒築園的藝伎咖啡,具有明顯的茉莉花香,香氣強度評分為9/10,純淨度評分為9.5/10。
- 果香:評審會辨別柑橘、莓果、熱帶水果等不同果香,並評估其成熟度和新鮮度。例如,2025年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選手使用來自哥斯大黎加的卡杜拉品種咖啡豆,具有成熟的草莓果香,成熟度評分為8.5/10,新鮮度評分為9/10。
- 堅果香:評審會辨別杏仁、榛果、核桃等不同堅果香,並評估其烘焙度和油脂感。例如,2025年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評選的90+咖啡豆,來自巴拿馬的瑰夏品種,具有明顯的榛果香,烘焙度評分為7/10(中焙),油脂感評分為8/10。
- 口感評估標準:口感則與沖煮技術息息相關。
- 層次感:評審會評估咖啡在口中呈現的不同風味變化。例如,2025年台北國際咖啡展的評鑑豆,來自衣索比亞的耶加雪菲,具有明顯的柑橘酸、焦糖甜和巧克力苦,層次感評分為8.8/10。
- 醇厚度:評審會評估咖啡的濃稠度和滑順度。例如,2025年台中咖啡展的推薦豆,來自印尼的曼特寧,具有如糖漿般濃稠的醇厚度,醇厚度評分為9.2/10。
- 餘韻:評審會評估咖啡在飲用後殘留在口中的風味。例如,2025年高雄咖啡展的精選豆,來自肯亞的AA級咖啡豆,具有持久的巧克力餘韻,餘韻評分為9/10。
- 平衡感評估標準:平衡感則著重咖啡的整體表現。
- 酸度:評審會評估咖啡的酸度是否明亮、活潑。例如,2025年蝦皮購物-原廠認證館販售的illy咖啡豆,酸度評分為7.5/10(明亮)。
- 甜度:評審會評估咖啡的甜度是否足夠、愉悅。例如,2025年momo購物網的『咖啡專家』店鋪販售的LAVAZZA咖啡豆,甜度評分為8/10(愉悅)。
- 苦味:評審會評估咖啡的苦味是否柔和、平衡。例如,2025年PChome的『24h咖啡館』專區販售的星巴克咖啡豆,苦味評分為7/10(柔和)。
了解風味的評分標準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技術與呈現方面,評審又會關注哪些細節呢?

咖啡比賽技術與呈現:沖煮技巧與創意發揮,展現你的咖啡魅力
比賽中,除了咖啡本身的風味,評審也會仔細觀察咖啡師的沖煮技巧,以及整體的呈現方式。 如果你只專注於咖啡豆的品質,而忽略了沖煮的穩定性和創意,或是呈現方式過於普通,就可能與高分失之交臂。畢竟,比賽不只是比誰的咖啡好喝,也是比誰更能展現咖啡的魅力…
因此,在「技術與呈現」這個環節,你需要展現你的專業和創意。
- 沖煮技巧:評審評估咖啡師的沖煮技巧,著重穩定性與精準度。穩定性體現在每次沖煮參數的一致性。精準度則關乎研磨度、粉水比例的掌握,以及萃取率的控制,目標是展現咖啡豆的最佳風味。評審會觀察咖啡師是否能有效利用技術,將咖啡豆的特性完整呈現。
具體而言,沖煮參數可參考:
- 創意發揮:創意發揮在比賽中非常重要。咖啡師可透過獨特的沖煮手法、風味組合,以及創新的呈現方式,提升作品的吸引力。
創意發揮手法範例:
- 特殊濾杯:使用Origami濾杯,透過調整濾杯的摺疊方式,改變水流速度。例如,2025年台灣咖啡大師賽冠軍選手使用Origami濾杯,搭配淺焙的藝伎咖啡豆,創造出更明亮的花果香氣。
- 風味組合:將咖啡與其他食材結合,創造出獨特的風味體驗。例如,2025年台北咖啡節的創意咖啡比賽中,有咖啡師將咖啡與台灣在地食材結合。
- 創新呈現:使用透明玻璃杯,讓評審可以清楚看到咖啡的顏色和層次,並搭配精美的甜點,提升整體呈現效果。
咖啡比賽制勝關鍵:技術與心理3大面向準備
上一章我們分享了如何透過創意發揮在比賽中脫穎而出。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賽前準備,這可是決定勝負的關鍵環節。

咖啡比賽技術訓練:沖煮、拉花、杯測3大技巧精進攻略
技術不足是咖啡比賽中最常見的失利原因。 想像一下,你精心準備的咖啡豆,卻因為沖煮不穩定而風味盡失;或是拉花圖案歪七扭八,影響了整體美感;甚至無法準確辨識咖啡風味,在杯測環節失分…這些都會讓你與獎盃失之交臂,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費。
因此,賽前「技術訓練」絕對是重中之重。 訓練的目標是精進沖煮、拉花與杯測技巧。沖煮訓練要著重穩定萃取,擬定訓練計畫,包含練習手沖、義式等不同沖煮方法,並記錄研磨度、水溫、粉水比等參數對風味的影響,達到穩定且可重複的萃取曲線。
拉花訓練的重點在於圖案的精準度、對稱性和流暢度。建議從基礎圖案如愛心、鬱金香開始練習,並逐步挑戰更複雜的圖案。杯測訓練則著重風味辨識,透過系統性的杯測練習,提升對咖啡風味的敏感度,能更準確地描述咖啡的風味特徵,並在比賽中做出更精準的判斷。
具體訓練方法:
- 沖煮訓練: 針對手沖咖啡,可參考2025年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使用的方法:
- 使用Hario V60濾杯,搭配Kalita Wave濾紙,以確保均勻萃取。
- 水溫設定在92°C,使用Bonavita溫控壺精確控制。
- 粉水比設定為1:15,即20克咖啡粉搭配300毫升水。
- 採用4:6沖煮法,前40%的水量(120毫升)在30秒內注入,後60%的水量(180毫升)分兩次注入,總萃取時間控制在2分30秒至3分鐘之間。
- 拉花訓練:
- 使用Rancilio Classe 5咖啡機,將蒸汽壓力調整至1.2 bar,以獲得細膩且穩定的奶泡。
- 使用350毫升的不鏽鋼拉花杯,將全脂牛奶加熱至60-65°C,確保奶泡的溫度和質地。
- 從基礎圖案如愛心開始練習,將奶泡從拉花杯的邊緣緩慢倒入咖啡中,控制奶泡的流速和位置,形成愛心圖案。
- 杯測訓練:
- 準備SCAA標準杯測碗,每個碗中放入12克咖啡粉,並注入200毫升93°C的熱水。
- 靜置4分鐘後,用杯測匙輕輕破除咖啡粉層,聞其香氣。
- 用杯測匙舀起咖啡,快速吸入口中,使其均勻分佈在口腔中,感受其風味、酸度、醇厚度和餘韻。
掌握了技術層面的訓練方法後,別忘了,比賽不只是技術的比拚,心理素質也是影響成敗的重要因素!

咖啡比賽心理建設:自信、抗壓與團隊合作3步驟,穩定發揮你的實力
比賽時過度緊張,導致失常是許多咖啡師的夢魘。 想像一下,明明練習時表現完美,但一站上比賽舞台就手忙腳亂,忘記沖煮步驟、拉花失手,甚至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些都會讓你與勝利擦肩而過,留下遺憾。
因此,賽前的「心理建設」絕對不可輕忽。 建立自信心可透過正向思考、目標設定和模擬練習來達成。
- 正向思考: 記錄每日的成功沖煮經驗,並定期回顧,強化自我肯定。例如,每天記錄至少三件成功沖煮的經驗,像是成功調整研磨度使咖啡風味更平衡。定期回顧這些成功經驗,並分析其原因,例如發現使用特定品牌的濾紙能提升咖啡的萃取率。
- 目標設定: 將大型比賽目標分解為可實現的小目標,例如連續三天穩定沖煮出風味一致的咖啡。
- 模擬練習: 模擬比賽環境,包括時間限制、評審提問等,增加臨場經驗。
抗壓訓練則著重於提升應變能力。
- 壓力情境模擬: 在沖煮過程中加入干擾因素,例如突然改變研磨度或水溫,訓練快速調整能力。也可模擬比賽時評審提問「你為什麼選擇這支咖啡豆?」,訓練清晰且有條理地回答問題。
- 放鬆技巧: 學習深呼吸、冥想等放鬆技巧,在比賽中保持冷靜。
團隊合作能有效整合資源,提升整體競爭力。
- 共同研究: 共同研究不同產區咖啡豆的特性,例如分析衣索比亞咖啡的風味特徵和沖煮要點。
- 互相提供建議: 針對彼此的沖煮手法給予改進意見。
- 共同分擔: 共同分擔比賽準備工作,例如有人負責準備咖啡豆,有人負責練習拉花。

咖啡比賽FAQ:4大常見問題與2025年賽事資訊
團隊合作能有效整合資源,提升整體競爭力。接下來,讓我們聚焦在比賽本身,看看有哪些常見問題需要注意。
許多人對於咖啡比賽抱有疑問,不清楚比賽的細節和價值。 如果對比賽規則、贊助商影響、器材應對等問題一知半解,可能會在準備和參賽過程中遇到許多阻礙,錯失提升技能和拓展人脈的機會。想像一下,因為不了解贊助商的設備特性,導致練習方向錯誤,或者因為器材故障而手足無措,那真的是太可惜了!
別擔心,這裡整理了咖啡比賽常見問答,讓你一次搞懂。
國際咖啡比賽的贊助商對比賽有重要影響。例如,2025年WBC的主要贊助商包括La Marzocco(提供價值超過新台幣300萬元的Linea PB咖啡機)、Eversys、SCA Premier Training Campus、BRITA濾水系統。La Marzocco的設備性能直接影響濃縮咖啡的萃取品質,BRITA濾水系統確保水質穩定。
從歷屆得獎者的作品中學習,可提升自身水平。以2024年WBC冠軍Martin Wolfl的作品為例,他使用經過兩次厭氧處理的藝伎咖啡豆,水溫93°C,粉水比1:16,17克咖啡粉對270毫升水,總萃取時間約3分10秒。
參加咖啡比賽的價值包括:
- 提升專業技能
- 建立人脈
- 增加曝光度
- 獲得職業發展機會:獲得WBC前三名的咖啡師,平均年收入可增加新台幣50萬元以上。
比賽中遇到器材故障,應立即向技術人員求助。若無法及時更換,可調整沖煮參數或簡化流程。備用計畫包括:
- 攜帶額外的Comandante C40手搖磨豆機
- 準備Fellow Stagg EKG手沖壺
2025年Cophi 盃全國咖啡挑戰賽將於5月23日在崑山科技大學舉行,報名方式可關注統一企業Cophi coffee官方網站或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