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濃縮咖啡的歷史到在家沖煮的技巧,我們將帶你完整了解義式咖啡的世界!你將學習到義式咖啡的定義、3大經典款(美式、卡布奇諾、拿鐵)的風味秘密,以及義式咖啡與手沖咖啡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教你3步驟輕鬆在家萃取義式咖啡,並提供從5000元到70000元的義式咖啡機與磨豆機選購建議,讓你輕鬆成為義式咖啡達人!
義式咖啡入門:從定義到歷史的完整指南

義式咖啡定義:9-10大氣壓萃取,25-30秒成就濃縮咖啡的風味奧秘
製作一杯完美的義式咖啡,關鍵在於高壓萃取,但要掌握箇中技巧並不容易。 如果壓力、溫度或研磨度稍有偏差,萃取出的咖啡可能過萃或欠萃,導致風味不佳,浪費了昂貴的咖啡豆不說,還可能讓你對義式咖啡失去信心。
其實,義式咖啡的精髓就在於「高壓萃取的藝術」。透過9-10個大氣壓力,將93°C±2°C的熱水,在25-30秒內快速通過研磨度為0.2-0.4毫米的極細咖啡粉,萃取出25-30毫升的濃縮咖啡。這種工藝能最大程度地釋放咖啡豆的風味,產生層次分明的口感,這也是它與其他咖啡種類最大的不同,以及crema(咖啡油脂)的來源。
不同萃取設備對風味的影響:
- 半自動義式咖啡機 (Rancilio Silvia):可控制萃取時間和水量,調整風味 (延長萃取時間至35秒,增加苦味和醇厚度)。
- 全自動義式咖啡機 (Jura E8):自動控制參數,確保風味一致,適合追求便捷的使用者。
- 摩卡壺:壓力較低 (約1-2個大氣壓),風味濃郁,但缺乏crema。
Crema是由咖啡中的油脂、蛋白質和糖類在高壓下乳化形成的,理想狀態是呈現紅棕色,質地細膩,厚度約3-4毫米,並能持續2-3分鐘。想讓crema更豐富?記得使用新鮮烘焙的咖啡豆(烘焙後7-21天)。
了解義式咖啡的製作原理後,讓我們一起探索它豐富的歷史文化,看看這股咖啡浪潮如何席捲全球。

義式咖啡歷史:從1901年第一台商業咖啡機到全球化的風味演變
你可能不知道,義式咖啡的歷史其實與義大利文化密不可分,但現在卻成為全球咖啡愛好者的首選,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如果不了解義式咖啡的歷史文化,我們可能只把它當成一種普通的咖啡飲品,錯失了它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更難以體會不同地區對義式咖啡的獨特詮釋。
事實上,義式咖啡的發展是一場「從義大利到全球的咖啡革命」。19世紀末,義大利人開始利用蒸汽壓力快速萃取咖啡,創造出濃郁的Espresso。1901年,Luigi Bezzera發明了第一台商業化的義式咖啡機,大大提高了咖啡館的效率。舉個例子,米蘭的Caffè Florian,就因為引進了早期義式咖啡機,才能在短時間內滿足大量顧客的需求。
隨著全球化,義式咖啡及其衍生飲品不斷演變,不同地區也根據當地口味和文化進行了改良和創新。
- 義式咖啡在全球的改良和創新:
- 澳洲:Flat White,奶泡更薄更細膩,咖啡風味更濃郁。
- 越南:Cà phê sữa đá,義式濃縮咖啡與煉乳混合,口感香甜濃郁。
- 台灣:義式咖啡與台灣茶結合,例如鐵觀音拿鐵 (台北市大安區的Fika Fika Cafe)。
- 義式咖啡相關產品的購物資訊:
- La Marzocco Linea Mini家用義式咖啡機 (約18萬元,台北市信義區La Marzocco旗艦店)。
- illy咖啡豆 (250克罐裝,約450元,momo購物網illy官方旗艦店)。
義式咖啡3大經典款:成分比例與風味深度解析
上一章我們探索了義式咖啡的歷史和全球演變,現在,讓我們深入了解義式咖啡的種類,看看它們的成分、比例和風味有什麼獨特之處。

美式、卡布奇諾、拿鐵:咖啡、牛奶比例決定風味?
很多人以為義式咖啡就只有Espresso,但其實變化超多! 如果你分不清楚美式、卡布奇諾、拿鐵的差別,點餐時可能會選到不合口味的,或是自己在家做的時候,比例不對就毀了。
其實它們的區別就在於咖啡、牛奶和奶泡的比例。 美式咖啡通常是義式濃縮咖啡加水,比例約為1:3至1:4,風味較為強烈。卡布奇諾則以1:1:1的比例混合義式濃縮咖啡、熱牛奶和奶泡,口感豐富,咖啡味與奶味平衡。拿鐵的牛奶比例較高,通常是1:3至1:5的咖啡與牛奶比例,加上少量奶泡,口感柔滑,奶味更濃郁。
咖啡豆的選擇對風味影響巨大:
- 使用illy咖啡豆製作美式咖啡,其Arabica豆的比例高達100%,酸度較低,口感平衡,適合喜歡柔和風味的消費者。
- 使用LAVAZZA咖啡豆製作卡布奇諾,其豆子混合了Arabica和Robusta,風味濃郁,能與牛奶和奶泡完美融合,適合喜歡咖啡味較重的消費者。
- 使用星巴克(Starbucks)的Espresso Roast咖啡豆製作拿鐵,其深度烘焙的風味能穿透牛奶,帶來更強烈的咖啡體驗。
牛奶的選擇也會影響口感:
- 使用林鳳營全脂鮮乳製作卡布奇諾,其乳脂含量高達3.8%,能打出綿密的奶泡,口感濃郁。
- 使用義美低脂鮮乳製作拿鐵,其乳脂含量較低,口感清爽,適合不喜歡厚重口感的消費者。
- 使用OATLY燕麥奶製作拿鐵,其植物奶的風味獨特,適合乳糖不耐症或素食者。
製作奶泡的技巧:
- 使用Rancilio Silvia家用咖啡機,其蒸汽棒能產生高壓蒸汽,輕鬆打出綿密的奶泡。
- 使用Bodum手持式奶泡器,操作簡單,適合在家製作少量奶泡。
- 使用Nespresso Aeroccino奶泡機,能自動加熱和打發牛奶,方便快捷。
了解了經典款,是不是覺得義式咖啡的世界很有趣?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進階版的摩卡和焦糖瑪奇朵有什麼特別之處。
以下表格比較了美式、卡布奇諾和拿鐵的咖啡、牛奶比例和風味:
咖啡種類 | 咖啡與水/牛奶比例 | 風味 | 建議咖啡豆 |
---|---|---|---|
美式 | 1:3至1:4 (咖啡:水) | 強烈 | illy (100% Arabica) – 柔和 |
卡布奇諾 | 1:1:1 (咖啡:牛奶:奶泡) | 咖啡味與奶味平衡 | LAVAZZA (Arabica和Robusta混合) – 濃郁 |
拿鐵 | 1:3至1:5 (咖啡:牛奶) | 柔滑,奶味更濃郁 | 星巴克Espresso Roast – 強烈 |

摩卡、焦糖瑪奇朵:巧克力、焦糖糖漿打造的風味層次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咖啡喝起來像甜點一樣? 像是摩卡和焦糖瑪奇朵,它們的風味獨特,但如果搞不清楚裡面的成分,可能會點到太甜或太膩的,反而壞了享受咖啡的心情。
摩卡和焦糖瑪奇朵的獨特風味,來自於巧克力醬、焦糖糖漿等添加物。 摩卡透過加入巧克力,使咖啡帶有濃郁的可可風味。焦糖瑪奇朵則以香草糖漿為基底,再淋上焦糖,創造出多層次的甜美滋味。
在家製作摩卡,需要濃縮咖啡、牛奶和巧克力醬。巧克力醬的選擇對摩卡風味影響很大:
- 法芙娜(Valrhona)巧克力醬:可可含量高達70%,風味濃郁。
- 好時(Hershey’s)巧克力醬:甜度較高,適合喜歡甜味摩卡的消費者。
- 瑞士蓮(Lindt)巧克力醬:口感絲滑。
製作步驟:將約30毫升的濃縮咖啡萃取至杯中,加入20-30毫升的巧克力醬,攪拌均勻。將約120毫升的牛奶加熱至60-65°C,倒入杯中,輕輕攪拌。
焦糖糖漿的選擇也會影響焦糖瑪奇朵的風味:
- Monin焦糖糖漿:焦糖風味純正。
- Torani焦糖糖漿:口味多樣,有海鹽焦糖、香草焦糖等選擇。
- 1883 Maison Routin焦糖糖漿:風味細膩。
鮮奶油的選擇:
- 安佳(Anchor)動物性鮮奶油:乳脂含量高達35%。
- 鐵塔牌(Elle & Vire)動物性鮮奶油:風味清新。
- 植物性鮮奶油:價格較低。
義式咖啡大不同:濃縮、手沖風味比一比,製作方式與咖啡因含量差異解析
上一章我們討論了製作義式咖啡時,糖漿與鮮奶油的選擇。接下來,讓我們深入了解義式咖啡與其他咖啡的區別。

義式咖啡vs美式咖啡:63毫克咖啡因濃縮,稀釋後風味如何變化?
很多人覺得義式咖啡跟美式咖啡喝起來差不多,但其實它們在濃度上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你追求的是一杯提神醒腦、風味濃郁的咖啡,但卻選了美式咖啡,可能會覺得味道太淡、不夠給力。長期下來,不僅浪費了咖啡豆,也無法真正滿足你對咖啡的需求…
要搞懂它們的區別其實很簡單,關鍵就在於製作方式和咖啡因含量。 義式咖啡是透過高壓萃取,所以咖啡因含量比較高,風味也更濃郁。一杯標準的義式濃縮咖啡(Espresso)大約含有63毫克的咖啡因,容量大約是30毫升。而美式咖啡則是把義式濃縮咖啡加水稀釋,所以咖啡因濃度和風味都會降低。
美式咖啡的做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先萃取義式濃縮,然後再加水;另一種是直接用滴濾的方式來做,常見的比例是1:1或是1:2。
影響咖啡因含量的因素:
- 咖啡豆種類: 阿拉比卡豆的咖啡因含量通常在1.1-1.7%之間,而羅布斯塔豆則在2.2-2.7%之間。舉個例子,星巴克典藏系列阿拉比卡豆做出來的義式濃縮,咖啡因含量大概是60毫克。但如果用羅布斯塔豆來做美式咖啡,就算稀釋過,咖啡因含量還是有可能比阿拉比卡豆做的義式濃縮還要高。
- 萃取時間: 義式咖啡的標準萃取時間是25-30秒,但如果萃取時間太長(超過40秒),咖啡因含量就會明顯增加。例如,用La Marzocco Linea Mini咖啡機,把萃取時間從30秒拉長到45秒,咖啡因含量可能就會增加15-20%。
- 沖煮方式: 滴濾式美式咖啡的咖啡因含量通常比義式濃縮稀釋的美式咖啡還要低,因為滴濾過程的萃取效率比較差。例如,用Hario V60濾杯手沖美式咖啡,咖啡因含量可能只有40-50毫克。
了解了義式咖啡和美式咖啡的差異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義式咖啡跟手沖咖啡又有什麼不同。
以下表格總結了義式咖啡和美式咖啡的主要差異:
特性 | 義式咖啡 (Espresso) | 美式咖啡 |
---|---|---|
咖啡因含量 (標準) | 約 63 毫克 | 低於義式咖啡 (稀釋後) |
容量 (標準) | 約 30 毫升 | 大於義式咖啡 (加水後) |
製作方式 | 高壓萃取 | 義式濃縮加水稀釋或滴濾 |

義式咖啡vs手沖咖啡:濃郁vs細膩風味,5000-50000元設備差異大揭秘
很多人在選擇咖啡時,常常在義式和手沖之間猶豫不決,因為它們的風味差異很大。 如果你喜歡濃郁、快速的咖啡,但選了手沖,可能會覺得味道太淡、不夠直接。反之,如果你追求細膩、多層次的風味,卻選了義式,可能會覺得層次不夠豐富…
它們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風味、製作方式和設備要求。 義式咖啡透過高壓萃取,風味濃郁集中,酸度較低,醇厚度高,通常帶有堅果、巧克力等烘焙香氣,層次感相對簡單直接。手沖咖啡因為萃取時間比較長,所以風味更細膩多變,酸度通常比較高,醇厚度則要看咖啡豆和沖煮技巧,能展現更豐富的花果香氣,層次感也更複雜。
在製作設備方面,兩者差異如下:
- 義式咖啡: 需要義式咖啡機(價格大約新台幣5,000-50,000元不等)和磨豆機,操作比較複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經驗,維護成本也比較高。舉例來說,半自動義式咖啡機(像是Rancilio Silvia,售價大約新台幣25,000元)需要手動控制萃取時間和壓力;全自動義式咖啡機(像是Jura E8,售價大約新台幣45,000元)操作就比較簡單。
- 手沖咖啡: 只需要手沖壺(像是Kalita Wave,大約新台幣1,000-3,000元)、濾杯(像是Hario V60,大約新台幣500-1,500元)、濾紙和磨豆機,設備成本比較低,操作也比較簡單,但對沖煮技巧的要求比較高。手沖濾杯的材質也會影響風味,像是陶瓷濾杯(像是Kalita Wave 185陶瓷濾杯,售價大約新台幣1,200元)保溫性比較好,適合沖煮中深焙的咖啡豆;金屬濾杯(像是Able Brewing Kone濾杯,售價大約新台幣1,500元)能保留比較多的咖啡油脂。
- 磨豆機: 手搖磨豆機(像是Hario Ceramic Slim,售價大約新台幣1,500元)研磨的均勻度比較差;電動磨豆機(像是Fellow Ode Brew Grinder,售價大約新台幣8,000元)研磨的均勻度比較高。
在家做義式咖啡:3步驟輕鬆上手,設備挑選與注意事項
上一章我們比較了義式和手沖咖啡的差異,也談到了設備上的選擇。現在,讓我們深入了解在家製作義式咖啡的細節。

義式咖啡機與磨豆機選購指南:預算5000元到70000元,不同機種效能差異分析
想在家享受一杯完美的義式咖啡,卻發現機器百百種,不知道怎麼選? 選錯了,不僅浪費錢,還可能因為操作不順手,讓你對義式咖啡望之卻步。更慘的是,如果磨豆機研磨不均勻,再好的咖啡豆也無法呈現最佳風味,實在可惜。
選對設備其實很簡單! 義式咖啡機的選擇非常多樣,入門玩家可以考慮手動槓桿式咖啡機,像是Flair Espresso Maker,價格大約落在5000到15000元之間。雖然需要一些技巧,但你可以完全掌控萃取過程。如果預算有限,De’Longhi EC155手動咖啡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價格約3000元,它穩定的水溫控制可以提升萃取品質約15%。
進階一點,可以選擇半自動咖啡機,像是Rancilio Silvia(約20000-35000元)或Gaggia Classic Pro(約25000元)。Gaggia Classic Pro的加熱速度更快,能節省大約30%的等待時間。如果追求方便,高階的全自動咖啡機,如Breville Barista Touch(約40000-70000元)或Jura E8(約55000元),會是你的好夥伴。Jura E8還有智能預潤功能,能提升咖啡風味約20%。
磨豆機的選擇也很重要。刀盤式磨豆機價格比較親民,像是Hario Skerton Pro(約1500-3000元),但研磨均勻度比較差。錐刀式磨豆機,像是Baratza Encore(約5000-8000元),研磨均勻度會好很多。如果追求速度,平刀式磨豆機,像是Eureka Mignon(約12000-20000元),研磨速度會更快。
選購時,記得考慮以下幾點:
- 咖啡機:預算、使用頻率、對咖啡品質的要求、操作難易度。
- 磨豆機:研磨均勻度、研磨速度、噪音、清潔難易度、預算。建議選擇錐刀式或平刀式磨豆機。
別忘了定期保養你的設備喔!
- 咖啡機:定期使用除垢劑清潔,像是De’Longhi EcoDecalk 除垢劑(約500元),建議每3個月使用一次。
- 磨豆機:定期清潔刀盤,建議每週使用清潔刷,像是Pallo GrindMinder 磨豆機清潔刷(約300元)。
選好了咖啡機和磨豆機,接下來就是實戰啦!掌握研磨、填壓、萃取這三大步驟,你也能在家做出專業級的義式咖啡。

義式咖啡3步驟萃取技巧:研磨粗細、填壓13-18公斤、萃取時間25-30秒,風味提升關鍵
在家製作義式咖啡,常常遇到的問題是,明明用了好咖啡豆,但做出來的味道就是不對。 問題可能出在研磨和填壓的細節沒注意到。研磨不均勻、填壓不確實,都會影響萃取,讓咖啡的味道大打折扣,甚至出現苦澀或淡而無味的情況,真的讓人很沮喪。
只要掌握幾個關鍵技巧,就能大大提升義式咖啡的品質。 義式咖啡的靈魂就在於研磨與填壓。研磨粗細直接影響萃取時間,理想的研磨度應該介於細砂糖與粗砂糖之間,並根據咖啡豆的新鮮度和烘焙程度進行微調。建議使用錐刀式磨豆機,例如Baratza Encore,能提供更均勻的研磨效果。
研磨粗細的判斷標準和調整建議:
- 研磨過細:萃取時間超過30秒,咖啡液滴落緩慢,口感苦澀。此時應將磨豆機調粗1-2格,如Baratza Encore磨豆機,每次調整1-2格可明顯改變研磨度。
- 研磨過粗:萃取時間少於20秒,咖啡液滴落過快,口感寡淡。此時應將磨豆機調細1-2格。
- 理想研磨度:萃取時間介於25-30秒之間,咖啡液呈深棕色,口感醇厚。對於新手,建議從中等研磨度開始嘗試,並根據萃取情況進行微調。例如,使用Illy咖啡豆時,建議將Baratza Encore磨豆機調整至12-14格。
填壓是另一個關鍵步驟。正確的填壓應使用約13-18公斤的力道,確保咖啡粉表面平整。
填壓力道的量化和輔助工具:
- 填壓力道不足:咖啡粉鬆散,水流容易穿透,導致萃取不足。建議增加填壓力道至15公斤左右,可以使用帶有刻度的填壓器,如Espro Calibrated Tamper,確保每次填壓力道一致。
- 填壓力道過大:咖啡粉過於緊實,水流難以穿透,導致萃取過度。建議減輕填壓力道至13公斤左右。
- 理想填壓力道:咖啡粉表面平整,無明顯縫隙,水流均勻穿透。對於初學者,建議使用填壓墊,如Rattleware 填壓墊,能提供穩定的填壓平面,避免傾斜。此外,可以使用分佈器,如WDT工具,能將咖啡粉均勻分佈在濾杯中,減少通道效應。

義式咖啡4大進階問題:清潔、水質、萃取參數與拉花技巧完整解析
完成了咖啡粉的準備,接下來就是義式咖啡製作的最後一哩路。但進階的義式咖啡技巧,往往也伴隨著許多疑問。
想讓你的義式咖啡更上一層樓嗎?你可能會發現,即使掌握了基本技巧,咖啡風味還是不夠完美,問題可能出在細節上。 忽略咖啡機清潔,咖啡油脂堆積影響風味;水質太硬,礦物質干擾萃取;參數調整不當,造成萃取不足或過度;拉花技巧不足,影響視覺與口感。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咖啡的風味,長期下來還可能縮短設備壽命,讓你花大錢卻得不到一杯完美的咖啡。
別擔心,以下提供幾個進階問答,幫助你解決這些問題:
- 義式咖啡機清潔: 每日使用後,用濕布擦拭機身是基本。每週一次,用專用清潔劑清洗沖煮頭,避免咖啡油脂堆積,就像定期洗澡一樣重要!每月使用除垢劑清除水垢,延長鍋爐壽命。例如,Puly Caff Plus咖啡機清潔粉(500克,約新台幣650元)適合清潔La Marzocco Linea Mini。Durgol瑞士咖啡機除垢劑(125毫升,約新台幣280元)則適用於DeLonghi EC9335.M咖啡機。
- 水質影響: 硬水中的礦物質會影響咖啡風味,就像用不好的水泡茶一樣。建議使用Brita濾水壺(3.5公升,約新台幣1200元)過濾水,或是直接用evian天然礦泉水。TDS(總溶解固體,簡單來說就是水中礦物質含量)值在75-250 ppm之間的水,通常能萃取出較佳風味。可以用HM Digital TDS-EZ水質測試筆(約新台幣450元)檢測水質,就像幫水做個健康檢查。
- 萃取參數調整: 研磨度、粉量、水溫、萃取時間是影響風味的四大關鍵。使用Kalita Nice Cut G磨豆機(約新台幣4500元)調整研磨度,就像調整咖啡粉的粗細度。理想的萃取時間約為25-30秒,粉量與水的比例建議為1:2。淺焙耶加雪菲建議使用較細研磨度,萃取時間28秒;深焙曼特寧建議使用較粗研磨度,萃取時間25秒。
- 拉花技巧: 牛奶要打發到綿密細緻,溫度約為60-65°C,就像幫牛奶做SPA。建議使用瑞穗全脂鮮乳或崙背小農鮮乳,乳脂含量高,更容易打發。倒入牛奶時,先從杯子中央注入,待杯子約八分滿時,再輕輕搖晃杯子,利用牛奶的流動性創造圖案。練習時可以參考Gaggia或La Marzocco等品牌的教學影片。使用WPM KD-310咖啡拉花鋼杯(約新台幣800元),傾斜杯身45度,更容易控制牛奶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