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渴望更深入了解咖啡的奧妙?我們將帶你逐步探索咖啡的感官世界,從基礎的五感品鑑與風味描述開始,學習如何辨別36種香氣和4種基本風味。接著,我們會深入探討產地、烘焙和沖煮方式如何影響咖啡風味,並教你透過冥想等方法提升味覺敏感度。最後,我們將分享專業杯測技巧和風味搭配建議,讓你成為咖啡品鑑高手!
咖啡風味地圖:從五感體驗到風味描述的3大步驟

咖啡五感品鑑:36種香氣+4種基本風味,提升你的品味力
很多人覺得,品嚐咖啡就是一口喝下去,提神就好,但這樣實在太可惜了。 如果你沒有好好運用你的五感,就沒辦法真正體驗到咖啡的豐富層次,就像錯過一場精彩的冒險。更重要的是,你可能因此無法分辨不同咖啡豆的細微差異,長期下來,味蕾變得遲鈍,再也無法享受咖啡帶來的真正樂趣。
其實,品嚐咖啡就像一場感官探索之旅,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就能大大提升你的品味能力。 首先,觀察咖啡的顏色、油脂和咖啡脂的厚度,建立初步印象。接著,將鼻子靠近杯口,深吸幾口氣,感受咖啡散發出的香氣,預測其風味。啜飲時,讓咖啡液體充分接觸舌頭的各個部位,體驗酸、甜、苦、鹹等不同風味。感受咖啡在口中的餘韻和醇厚度,對整體風味做出評價。
想要更上一層樓,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 盲測: 準備不同產地或烘焙程度的咖啡,遮住標籤進行品嚐,專注於風味的辨識。
- 風味輪練習: 使用咖啡風味輪,嘗試描述咖啡的風味,並與他人交流,擴充風味詞彙。例如,SCAA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 風味輪提供豐富的風味描述。
- 單一風味品嚐: 單獨品嚐檸檬汁(酸)、蜂蜜(甜)、黑巧克力(苦)等,加強對基本風味的認知。
- (1)視覺: 觀察咖啡顏色,淺焙咖啡(如衣索比亞耶加雪菲)呈現明亮檸檬黃,深焙咖啡(如曼特寧)則呈深棕色近黑,使用 HunterLab ColorFlex EZ 咖啡豆顏色分析儀測量 Lab* 值,淺焙 L 值約為 60-70,深焙則降至 20-30。
- (2)嗅覺: 使用 Le Nez du Café 香氣套組,辨識咖啡中的 36 種典型香氣,如檸檬(No. 1)、茉莉花(No. 15)、黑醋栗(No. 28),並記錄香氣強度(1-5 分)。
- (3)味覺: 使用味覺溶液(酸:檸檬酸 0.05%、甜:蔗糖 0.5%、苦:奎寧 0.005%、鹹:氯化鈉 0.1%)校準味蕾,品嚐咖啡時,記錄酸、甜、苦、鹹的強度(1-5 分),並使用 SCAA 咖啡風味輪進行風味描述。
學會運用五感品嚐咖啡後,另一個挑戰是如何精準地描述你所感受到的風味。

精準描述咖啡風味:活用風味輪,讓你不再詞窮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經驗,喝了一杯咖啡,覺得好像有什麼味道,但就是說不出來? 這種「詞窮」的感覺,會讓你很難跟別人分享你的咖啡體驗,也無法更深入地探索咖啡的世界。更糟糕的是,當你想要買咖啡豆的時候,沒辦法清楚表達你的喜好,很容易買到不合口味的產品,浪費時間又浪費錢。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需要一套系統化的詞彙,而風味輪就是你的好幫手。 風味輪將咖啡風味依照層次結構分類,從廣泛的類別到更細緻的描述。使用風味輪時,從中心向外探索,逐步縮小風味範圍。區分咖啡的基本風味,需要對酸度、醇厚度、甜度和苦度有清晰的認知。透過反覆品嚐和比較,可以逐漸建立對這些風味的敏感度。
以下提供風味輪使用範例與風味描述實例:
- 風味輪使用範例:
- 使用 SCAA 咖啡風味輪:品嚐衣索比亞耶加雪菲咖啡,判斷屬於水果類(柑橘、莓果、熱帶水果),進一步判斷為柑橘類,再判斷為檸檬。
- 使用 World Coffee Research 感官詞彙:品嚐肯亞 AA 咖啡,判斷屬於花香類(茉莉花、玫瑰花、薰衣草),進一步判斷為茉莉花,並描述其強度(弱、中、強)。記錄風味描述,並與他人交流,擴充風味詞彙。
- 風味量化標準:
- 酸度:淺焙咖啡 pH 值約為 4.8-5.2,深焙咖啡 pH 值約為 5.5-6.0。
- 醇厚度:低醇厚度咖啡黏度約為 1.0-1.2 cP,高醇厚度咖啡黏度約為 1.5-1.8 cP。
- 甜度:未加糖咖啡糖度約為 0.5-1.0 Brix。
- 苦度:低苦度咖啡苦度約為 5-10 IBU,高苦度咖啡苦度約為 20-30 IBU。
- 風味描述實例:
- 衣索比亞耶加雪菲:檸檬、茉莉花、柑橘、酸度明亮、body 柔滑。
- 肯亞 AA:黑醋栗、葡萄柚、紅茶、酸度高、body 醇厚。
- 哥倫比亞薇拉:焦糖、堅果、巧克力、甜度適中、body 平衡。
- 曼特寧:草本、香料、泥土、苦味明顯、body 醇厚。
以下是幾種咖啡風味描述的實例比較:
咖啡豆 | 主要風味 | 酸度 | Body |
---|---|---|---|
衣索比亞耶加雪菲 | 檸檬、茉莉花、柑橘 | 明亮 | 柔滑 |
肯亞 AA | 黑醋栗、葡萄柚、紅茶 | 高 | 醇厚 |
哥倫比亞薇拉 | 焦糖、堅果、巧克力 | – | 平衡 |
曼特寧 | 草本、香料、泥土 | – | 醇厚 |
咖啡風味關鍵:從產地到沖煮的3大影響因素
上一章我們學會了如何用專業術語描述咖啡風味,現在,讓我們深入探討影響咖啡風味的關鍵因素。

咖啡風味基因密碼:產地、3大品種與3種處理法如何影響風味?
很多人都覺得,在家沖的咖啡總是跟咖啡廳的味道差很多,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其實,咖啡風味受到非常多因素影響,如果忽略了這些細節,就像用錯食材一樣,再好的廚藝也難以做出美味的料理。從咖啡豆的產地、品種,到後續的烘焙、沖煮方式,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一不小心就會讓咖啡風味大打折扣,實在可惜。
想要在家也能沖出好咖啡,就要了解「產地與品種」這個咖啡風味的基因密碼。 不同的產地就像咖啡豆的家,孕育出獨特的風味。舉例來說,衣索比亞耶加雪菲因為生長在海拔1,800-2,200公尺的高山,加上充沛的雨量,讓咖啡櫻桃慢慢成熟,發展出更豐富的風味。而哥倫比亞薇拉,穩定的氣候和高濕度則賦予咖啡豆均衡的酸度和甜感。還有肯亞涅里,火山灰土壤富含礦物質,讓咖啡豆帶有獨特的黑醋栗風味。
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是兩種主要的咖啡豆品種,風味差異也很大:
- 阿拉比卡鐵比卡品種: 通常能獲得85分以上的杯測分數,帶有花香、柑橘和蜂蜜的風味,酸度明亮,口感細膩。
- 阿拉比卡藝伎品種: 甚至可以達到90分以上的杯測分數,具有茉莉花、佛手柑和熱帶水果的風味,酸度活潑,口感複雜。
- 羅布斯塔卡內弗拉品種: 通常在75分以下,具有巧克力、堅果和煙燻的風味,苦味較重,口感醇厚。
不同的處理法也會影響風味:
- 水洗處理法: 風味乾淨明亮,酸度較高。
- 日曬處理法: 風味濃郁複雜,帶有發酵的風味。
- 蜜處理法: 風味甜度較高,口感醇厚。
了解了產地和品種對咖啡風味的影響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後天的「烘焙與沖煮」如何塑造咖啡風味。

咖啡風味後天塑造:烘焙3階段與3種沖煮方式的風味差異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經驗,明明買了同一款咖啡豆,但不同店家沖出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 這很可能跟烘焙和沖煮方式有關。烘焙就像是咖啡豆的化妝師,而沖煮則是最後的呈現。如果烘焙不當,再好的咖啡豆也可能變得平淡無奇;如果沖煮技巧不好,也無法完整展現咖啡豆的風味,真的非常可惜。
想要掌握咖啡風味,就要了解「烘焙與沖煮」這兩個後天塑造的關鍵因素。 烘焙程度對咖啡風味有很大的影響。淺焙的咖啡豆(烘焙時間約8-10分鐘,豆表溫度約200-210°C)保留了較多原始風味,酸度明亮,帶有花果香氣。中焙的咖啡豆(烘焙時間約10-12分鐘,豆表溫度約210-220°C)在酸度與醇厚度之間取得平衡,風味更豐富,帶有堅果或焦糖香氣。深焙的咖啡豆(烘焙時間約12-14分鐘,豆表溫度約220-230°C)酸度較低,苦味較重,口感醇厚,帶有巧克力或煙燻風味。舉例來說,在「Simple Kaffa 興波咖啡」,淺焙咖啡豆的酸度通常在pH 5.0-5.5之間,深焙咖啡豆的酸度則在pH 5.5-6.0之間。
不同的沖煮方法也會影響咖啡風味:
- 手沖咖啡: 可以精準控制水溫、流速等參數,呈現咖啡豆的細膩風味,適合在家中或精品咖啡店享用。建議水溫為88-92°C,粉水比為1:15。
- 義式咖啡機: 利用高壓萃取,製作濃郁的濃縮咖啡,適合製作拿鐵、卡布奇諾等花式咖啡,適合在咖啡店或辦公室使用。建議壓力為9 bar,萃取時間為25-30秒。
- 法壓壺: 能保留咖啡豆的油脂,口感醇厚,但可能帶有較多的沉澱物,適合在戶外或露營時使用。建議研磨度為粗研磨,浸泡時間為4分鐘。
水溫、粉水比和研磨度等沖煮參數也會影響風味。如果你想更精確地控制水溫,可以考慮使用Brewista Artisan溫控壺(售價約4,000元),它能提升手沖咖啡的穩定性。
咖啡品鑑心境:3步驟提升你的味覺體驗
上一章我們探討了不同沖煮方法對咖啡風味的影響,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轉向另一個同樣重要的面向:品味咖啡的心境。

放鬆專注品咖啡:冥想5分鐘,提升味覺敏感度
很多人覺得,咖啡好不好喝只跟豆子、沖煮技術有關,但其實品味咖啡更是一種心境的體驗。如果心情煩躁,再好的咖啡可能也喝不出滋味。 壓力大的時候,味覺和嗅覺都會變得遲鈍,就像戴著口罩品嚐美食一樣,風味都打了折扣。長期下來,不僅浪費了精心挑選的咖啡豆,也錯失了享受生活的美好機會。
想要真正品嚐到咖啡的風味,放鬆和專注是關鍵。 研究顯示,只要花五分鐘做冥想,就能有效降低心率和皮質醇水平,進而提升味覺敏感度。不妨試試看,在品嚐咖啡前,深呼吸幾次,讓自己徹底放鬆。在家裡,睡前半小時做個腹式呼吸,改善睡眠品質,隔天早上就能更清晰地分辨出咖啡中的酸度和醇厚度。
想要更專注地品味咖啡,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 在咖啡廳,戴上降噪耳機(像是Sony WH-1000XM5),用Forest App設定25分鐘的專注時間,隔絕干擾,專心感受咖啡的風味變化。
- 在家裡,把手機丟到一邊,點上香氛蠟燭(Jo Malone London 是個不錯的選擇),用Kalita Wave 濾杯手沖咖啡,專注在注水的速度和水流的穩定性,享受沖煮的樂趣,更細膩地品味咖啡的風味。
- 品嚐衣索比亞耶加雪菲時,搭配輕音樂,放鬆心情,更容易察覺它那獨特的細膩風味。
說到這裡,我們了解了放鬆和專注的重要性。接下來,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咖啡與情感之間的連結,以及如何透過儀式感來提升品味咖啡的樂趣。

咖啡與情感連結:3種儀式感提升品鑑樂趣
咖啡不只是飲料,它還能喚醒我們深藏的記憶。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聞到某種咖啡的香氣,就突然想起某段塵封已久的回憶? 如果沒有好好把握這些情感連結,就只是把咖啡當成提神工具,實在太可惜了。這樣不僅少了許多樂趣,也讓品嚐咖啡的過程變得單調乏味。
我們可以透過有意識地連結咖啡與情感,並創造屬於自己的咖啡儀式感,來提升品味咖啡的樂趣。 一杯來自哥倫比亞薇拉產區的咖啡,可能讓你回想起參加當地咖啡農莊體驗之旅的經歷,品嚐到新鮮咖啡果實的甜美滋味,以及與咖啡農交流的回憶。一杯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曼特寧咖啡,可能讓你回想起與家人在峇里島度假時,在海邊咖啡廳品嚐到的濃郁咖啡,以及欣賞日落美景的浪漫時刻。不妨把這些回憶記錄在咖啡日記裡,每次品嚐時都能重溫這些美好時光。
把沖煮咖啡變成一種儀式,可以這樣做:
- 沖煮儀式感步驟與器具選擇:
- 用手沖壺(像是Fellow Stagg EKG)精確控制水溫在93°C,穩定地注入熱水,觀察咖啡粉膨脹的過程,感受咖啡香氣的變化。
- 用磨豆機(Baratza Encore 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沖煮前才把咖啡豆磨成粉,感受咖啡豆研磨時散發出的香氣,並根據不同的咖啡豆調整研磨度。
- 用漂亮的咖啡杯(Loveramics Brewers 系列很受歡迎)品嚐咖啡,感受咖啡的溫度和口感,觀察咖啡的顏色和油脂。
- 不同情境下創造儀式感的建議:
- 在忙碌的工作日早晨,用 法式濾壓壺(Bodum Chambord 是經典款)沖煮一杯濃郁的咖啡,搭配一份簡單的早餐,幫助你開啟充滿活力的一天。
- 在悠閒的週末下午,邀請朋友一起品嚐手沖咖啡,準備一些精緻的點心,放點輕柔的音樂,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氛圍,增進彼此的感情。
咖啡進階品味指南:從杯測到風味搭配,探索無限可能
將沖煮變成一種享受後,是不是對咖啡更有感覺了?接下來,讓我們更深入一點,聊聊如何像專業人士一樣品味咖啡。

專業咖啡杯測:4步驟評估法,掌握咖啡風味關鍵
你是不是也很好奇,專業咖啡師是怎麼評斷咖啡好壞的? 如果沒有一套標準方法,很容易各說各話,對咖啡的品質產生誤解。這樣一來,我們就難以真正了解不同咖啡豆的特性,更別說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味道了。
咖啡師們有一套標準化的評估方法,叫做「杯測」。杯測就像是咖啡界的考試,透過研磨、聞香、沖泡、啜飲等步驟,客觀地分析咖啡的風味、酸度、醇厚度、餘韻等。
杯測的標準流程是這樣的:
- 首先,用像 EK43 這種專業磨豆機,把 11 克的咖啡豆磨到 SCAA 標準的 700-800 微米粒徑(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粗細度)。
- 接著,用 93°C ± 1°C 的蒸餾水,以 1:16 的粉水比沖泡(也就是 1 克咖啡粉配 16 毫升水)。
- 靜置 4 分鐘後,破除咖啡表面的 Coffee Bloom(就是咖啡粉膨脹後形成的泡沫),聞聞濕香氣。
- 最後,等咖啡降溫到 60°C 左右,用杯測匙快速啜吸,感受它的風味。
SCAA 杯測表格就像是評分表,裡面有香氣(10分)、風味(30分)、餘韻(5分)等等項目。評分標準大概是這樣:
- 香氣(10分):8-10 分表示香氣很棒。
- 風味(30分):24-30 分表示風味很豐富。
- 酸度(5分):4-5 分表示酸度很明亮。
杯測在咖啡產業中非常重要。舉例來說,哥倫比亞的 ‘La Palma y El Tucan’ 每年會做超過 5000 次杯測,確保他們的藝伎咖啡豆能達到 90 分以上。台灣的 ‘Gabee. Coffee’ 每個月也會做至少 100 次杯測,監控咖啡豆的品質。
學會了像咖啡師一樣杯測,是不是覺得更專業了?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咖啡跟食物的搭配,讓你的味蕾有更豐富的體驗。

咖啡風味搭配:曼特寧配黑巧克力,肯亞AA配檸檬塔,激發味蕾無限可能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咖啡跟某些食物特別搭? 如果隨便亂配,可能會讓咖啡或食物的味道變得更糟,甚至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這樣一來,就沒辦法真正享受到咖啡和美食帶來的樂趣了。
咖啡跟食物的搭配是一門藝術,透過風味的互補或對比,可以提升整體的感官體驗。 舉例來說,濃郁的印尼蘇門答臘島曼特寧 G1 咖啡,帶有草本、巧克力和焦糖的風味,適合搭配 70% 以上的法芙娜黑巧克力蛋糕,苦甜的滋味能互相輝映。而酸度較高的肯亞 AA 咖啡,則適合搭配檸檬塔,清爽的酸味能平衡甜膩感。
咖啡在餐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像是:
- 提拉米蘇: 這道經典甜點就是用 Illy 濃縮咖啡浸泡手指餅乾,再與馬斯卡彭起司和可可粉分層疊加製成的。
- 咖啡粉: 在烤美國 Prime 等級的肋眼牛排時,加入 5 克星巴克法式烘焙咖啡粉,能增添煙燻風味,並軟化肉質。
如果你想更有創意,可以試試看做咖啡風味的 BBQ 醬,或是把咖啡渣加到麵包裡,增加口感和香氣。
以下表格展示了咖啡與食物搭配的建議:
咖啡 | 風味 | 推薦搭配 |
---|---|---|
曼特寧 G1 | 草本、巧克力、焦糖 | 70% 以上法芙娜黑巧克力蛋糕 |
肯亞 AA | 酸度較高 | 檸檬塔 |

咖啡品味進階:3大關鍵提升風味,從豆子挑選到沖泡技巧
了解了咖啡在餐飲上的多種應用後,相信你對咖啡的認識又更深了一層。接下來,我們將進入咖啡品味的進階問答環節。
很多人覺得精品咖啡很玄,不知道好在哪裡,也不知道怎麼判斷咖啡豆的新鮮度,更不清楚該怎麼保存,結果買了一堆好豆子,卻泡不出好味道,實在可惜。 如果你對這些細節不夠講究,很可能錯過咖啡最精華的風味,花了大錢卻喝不到真正的好咖啡,甚至因為保存不當,讓咖啡豆快速氧化變質,風味大打折扣。
其實,想提升咖啡品味並不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精品咖啡的定義是由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制定,評分需達到80分以上。評分項目包含香氣(佔比12%)、風味(佔比36%)和餘韻(佔比12%)。舉個例子,在台北市大安區的Fika Fika Cafe,你可以直接請教咖啡師SCA評分表,了解不同咖啡豆的風味特徵,下次購買時就能更有概念。
判斷咖啡豆新鮮度的方法:
- 觀察光澤: 新鮮的咖啡豆通常帶有油脂光澤,油脂含量應在12%-18%之間。
- 聞香氣: 新鮮的咖啡豆香氣濃郁,香氣強度應大於7(以1-10分制評估)。
- 品嚐風味: 新鮮的咖啡豆風味層次豐富,風味數量應大於5種。
咖啡豆的保存方法也很重要:建議使用不透光、密封性好的容器,像是ANKOMN旋轉真空瓶,並存放在陰涼乾燥處,溫度應低於25°C,濕度低於60%,避免陽光直射和潮濕環境。開封後的咖啡豆最好在兩週內飲用完畢,或者真空分裝成小包裝。在momo購物網購買ANKOMN旋轉真空瓶,可以有效延長咖啡豆的保存期限。
最後,不同水質對咖啡風味的影響也很大。硬水會讓咖啡口感偏苦澀,軟水則會讓咖啡口感偏淡。理想的TDS值(溶解於水中的總固體含量,是判斷水質的重要指標)應介於50-175ppm之間,pH值為7。你可以使用BRITA濾水壺過濾自來水,TDS值可以降到80ppm左右,減少水垢產生。沖泡耶加雪菲等淺焙咖啡時,建議使用TDS值在50-80ppm的軟水,這樣才能凸顯它細膩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