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好咖啡,從精準的咖啡豆用量開始!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咖啡豆的量測方法,包含3種常見量匙規格(8克、10克、12克)的應用,以及SCA金杯理論的黃金比例(1:15-1:18)。我們還會教你如何根據不同沖泡方式(手沖、義式、法壓)調整研磨粗細度,並解決新手常遇到的7大QA,讓你輕鬆沖煮出風味絕佳的咖啡。

咖啡豆用量:3種常見量匙規格與沖煮影響

咖啡量匙規格_8克_10克_12克_適合不同沖煮方式

咖啡量匙規格:8克、10克、12克,適合不同沖煮方式

想要沖出完美風味的咖啡,卻發現每次煮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問題可能就出在咖啡豆的用量上! 市面上咖啡量匙規格不一,加上咖啡豆本身密度差異,都會影響你每次沖煮的咖啡濃度。想像一下,明明用同樣的量匙,這次太濃、下次太淡,長期下來,不僅浪費了你的好咖啡豆,也讓你始終無法掌握那杯理想中的味道。

別擔心,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不難!關鍵就在於了解「標準咖啡量匙的容量」。市面上常見的量匙容量包括8克、10克和12克。簡單來說,8克適合單杯,10克適合美式或法式濾壓壺,12克則常用於濃縮咖啡。

想知道你手邊的量匙是多少嗎?教你兩個方法

  • 使用電子秤 裝滿咖啡豆,記錄重量,重複三次取平均值。
  • 使用量杯 將量匙中的咖啡豆倒入量杯,觀察刻度。 (咖啡豆密度略有差異,此為近似值)

市面上常見的咖啡量匙品牌

  • HARIO 咖啡量匙:容量為 8 克,材質為耐熱 PP 樹脂,蝦皮購物-HARIO官方旗艦店售價約 80 元。
  • Tiamo 咖啡量匙:容量為 10 克,材質為 304 不鏽鋼,PChome 24h 購物-Tiamo 旗艦店售價約 120 元。
  • Kalita 咖啡量匙:容量為 12 克,材質為黃銅,露天拍賣-Kalita 專賣店售價約 250 元。

不同沖煮方式的咖啡豆與水比例建議

  • 手沖咖啡:建議使用 1:15 的咖啡豆與水比例,例如 10 克咖啡豆搭配 150 毫升水。
  • 法式濾壓壺:建議使用 1:12 的咖啡豆與水比例,例如 12 克咖啡豆搭配 144 毫升水。
  • 義式濃縮咖啡機:建議使用 1:2 的咖啡豆與水比例,例如 18 克咖啡豆搭配 36 毫升水。

了解量匙規格後,你可能會發現,即使使用同一個量匙,每次舀出來的咖啡豆重量還是不太一樣。這又是為什麼呢?

以下是常見咖啡量匙的規格比較

品牌容量材質售價
HARIO8 克耐熱 PP 樹脂約 80 元
Tiamo10 克304 不鏽鋼約 120 元
Kalita12 克黃銅約 250 元
咖啡豆密度影響_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差異達40_影響用量精準度

咖啡豆密度影響: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差異達40%,影響用量精準度

咖啡豆的密度差異,是影響一匙重量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不同種類的咖啡豆,密度差異非常明顯。阿拉比卡豆密度較低,羅布斯塔豆密度較高,產地和烘焙程度也會影響密度,差異甚至可能高達40%。如果忽略這個問題,每次沖煮的咖啡風味都會不穩定,就像在玩一場永遠無法預測結果的遊戲。

為了確保每次都能煮出相同風味的咖啡,你需要更精準的量測方法。 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電子秤。

  • 使用電子秤精確量測咖啡豆重量的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
    • 準備一台精度為 0.1 克的電子秤,例如 OHAUS 電子秤,在儀器行購買,價格約 1000 元。
    • 將電子秤放置在水平穩定的檯面上,避免晃動影響測量結果。
    • 將量匙放置在電子秤上,進行去皮歸零。
    • 使用量匙舀取咖啡豆,緩慢倒入,觀察電子秤讀數,直到達到目標重量。
    • 重複測量三次,取平均值,以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如果手邊沒有電子秤,也別灰心,還是有補救辦法

  • 沒有電子秤情況下,更精準調整咖啡豆用量的方法
    • 使用量杯校準量匙:先用電子秤稱量 10 克咖啡豆,然後倒入量匙中,記錄量匙的刻度位置,下次使用時,只需將咖啡豆舀至相同刻度即可。
    • 觀察咖啡粉的體積:將咖啡豆研磨成粉後,觀察咖啡粉的體積,如果體積過大,則減少咖啡豆用量,如果體積過小,則增加咖啡豆用量。
    • 根據經驗調整:如果平時使用阿拉比卡豆,換成羅布斯塔豆時,可以稍微減少一匙的用量,反之則增加。

SCA金杯理論:1:15-1:18黃金比例,沖煮咖啡風味升級

上一節我們學會了如何更精準地測量咖啡豆,但你知道嗎?光是精準還不夠,比例對了,風味才會更上一層樓!

SCA金杯理論核心_18_-22_萃取率與1_15_-1_35_濃度_風味關鍵

SCA金杯理論核心:18%-22%萃取率與1.15%-1.35%濃度,風味關鍵

沖煮咖啡時,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味道不對,不是太苦就是太酸? 這很可能跟咖啡萃取率和濃度沒達到理想的「金杯標準」有關。萃取不足,咖啡會酸澀又單薄;萃取過度,則會變得苦澀又焦糊。如果濃度不對,不是太稀薄無力,就是太厚重強烈,簡直是浪費了你的好咖啡豆!

SCA金杯理論就是你的救星! 它的核心概念是追求理想的咖啡萃取率(18%-22%)與濃度(1.15%-1.35%),這兩者就像咖啡風味的兩大支柱,缺一不可。不同的咖啡豆和烘焙程度,有不同的理想萃取率。

  • 淺焙的衣索比亞耶加雪菲,建議萃取率為19%-21%,才能完整展現其獨特的花果香氣,否則容易出現酸澀或雜味。
  • 深焙的曼特寧,建議萃取率為18%-20%,避免過度萃取產生令人不悅的苦澀味。

沖煮方式也會影響萃取率和濃度,需要針對不同方式調整

  • 手沖咖啡:研磨粗細、水溫、注水速度都會影響萃取。例如,用Kalita Wave濾杯時,建議水溫92-94°C,注水速度每秒3-4毫升,才能達到最佳風味。
  • 義式咖啡機:研磨度、粉量、萃取時間是關鍵。例如,使用La Marzocco Linea Mini,建議粉量18-20克,萃取時間25-30秒,才能萃取出濃郁的義式咖啡。

了解金杯理論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如何運用手邊的量匙,搭配不同容量的水,沖泡出符合金杯理論的好咖啡

以下表格展示了不同咖啡豆和沖煮方式的建議萃取參數

項目建議萃取率其他參數
淺焙耶加雪菲19%-21%
深焙曼特寧18%-20%
手沖咖啡 (Kalita Wave)水溫92-94°C,注水速度3-4毫升/秒
義式咖啡機 (La Marzocco Linea Mini)粉量18-20克,萃取時間25-30秒
咖啡粉水比例實戰_不同量匙與水量_105-126ml_150-180ml_的風味差異

咖啡粉水比例實戰:不同量匙與水量(105-126ml/150-180ml)的風味差異

你知道嗎?咖啡粉和水的比例,就像調酒一樣,差一點味道就差很多。 如果水量不對,不是太濃就是太淡,再好的咖啡豆也浪費了!

SCA金杯理論告訴我們,咖啡粉與水的黃金比例是1:15至1:18。 記住這個比例,就能大大提升你沖煮咖啡的成功率。當然,不同沖泡方式的粉水比例還是有些微差異,所以精準量測咖啡粉和水量就非常重要。

不同容量的量匙,對應的咖啡粉重量也會影響風味

  • 標準咖啡量匙(約7克):適合單人份手沖,搭配105-126毫升的水。
  • 大型咖啡量匙(約10克):適合雙人份手沖或法壓壺,搭配150-180毫升的水。
  • 市面上常見的無印良品量匙一平匙約7克,Hario量匙一平匙約8克,可以作為參考。

水量調整對不同沖泡方式的影響也不同

  • 手沖咖啡:水量太少會萃取過度,產生苦澀味;水量太多則萃取不足,風味平淡。例如,用Hario V60濾杯,15克咖啡粉搭配200毫升水,咖啡會偏苦;若搭配300毫升水,則會偏酸。
  • 法壓壺:水量太少會過濃,口感厚重;水量太多則過淡,口感稀薄。例如,用Bodum法壓壺,15克咖啡粉搭配180毫升水,咖啡會太濃;若搭配250毫升水,則會太淡。

想要更精準?這些工具推薦給你

  • 電子秤:Hario V60電子秤,精確到0.1克,價格約新台幣1,200元。
  • 量杯:Pyrex量杯,250毫升容量,刻度清晰,價格約新台幣300元。

咖啡量匙選購指南:材質、刻度與耐用性3大關鍵

上一章我們學會了如何精準量測咖啡豆,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來聊聊量測時的好幫手:咖啡量匙。

塑膠vs_不鏽鋼咖啡量匙_價格_耐用性與安全性的比較

塑膠vs.不鏽鋼咖啡量匙:價格、耐用性與安全性的比較

選錯咖啡量匙,就像煮咖啡時少了一味,總是覺得差那麼一點。 市面上量匙材質百百種,便宜的塑膠匙用久了怕刮傷、變形,影響量測的準確性,甚至釋放有害物質;而不鏽鋼匙雖然耐用,但價格又高了一點,實在讓人難以抉擇…

選對材質,就能讓你的咖啡之路更順暢!

塑膠咖啡量匙的優點是價格低廉且重量輕巧,方便攜帶,單支售價約10-30元。常見材質為PP(聚丙烯,耐熱溫度約100-120°C)或AS樹脂(耐熱溫度約為70-90°C)。舉例來說,Lock & Lock的PP材質量匙耐熱120°C,適合量取剛煮沸的熱水;無印良品的AS樹脂量匙耐熱90°C,適合量取常溫咖啡粉。不過,塑膠材質的耐用性較差,長期使用容易產生刮痕或變形,進而影響量測準確性。另外,部分PC(聚碳酸酯)材質在高溫下可能釋放BPA,選購時要多加留意。

不鏽鋼咖啡量匙以耐用性著稱,不易變形或生鏽,使用壽命長,單支售價約50-150元。常見的不鏽鋼量匙分為201、304、316等型號。其中,304不鏽鋼(含18%鉻、8%鎳)防鏽能力優於201不鏽鋼(含16%鉻、3.5%鎳),而316不鏽鋼(含16%鉻、10%鎳、2%鉬)更耐腐蝕。TG 台灣玻璃官方網站販售的304不鏽鋼咖啡量匙,即使長期接觸咖啡中的酸性物質,也不易生鏽。

選購時,可以參考以下幾個重點

  • 材質安全 選擇不含BPA的塑膠或304以上不鏽鋼,用得安心。
  • 耐熱性 根據使用習慣選擇合適耐熱溫度的材質,避免高溫變形。
  • 防鏽能力 沿海地區或對衛生要求較高者,建議選擇316不鏽鋼,更加耐用。

了解不同材質的量匙後,你是不是也好奇,有刻度的量匙真的比較準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下表格比較了塑膠與不鏽鋼咖啡量匙

特性塑膠咖啡量匙不鏽鋼咖啡量匙
價格10-30元/支50-150元/支
耐用性較差,易刮傷、變形佳,不易變形、生鏽
常見材質PP, AS樹脂, PC201, 304, 316不鏽鋼
耐熱溫度PP: 100-120°C, AS樹脂: 70-90°C
安全性部分PC材質可能釋放BPA304以上不鏽鋼安全
刻度咖啡量匙好用嗎_精準度_清潔與收納3大考量

刻度咖啡量匙好用嗎?精準度、清潔與收納3大考量

你是不是也覺得,每次用湯匙挖咖啡粉,量出來的好像都不太一樣?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那可能就是量匙的刻度不夠精準!每次沖泡咖啡的風味不穩定,有時太濃、有時太淡,長期下來,對咖啡的熱情可能也會被消磨殆盡…

想要告別風味不穩定的問題,選擇一把精準的刻度匙就對了!

刻度匙的優點在於其精準度與便利性,能更準確地量取咖啡豆,確保每次沖泡的咖啡粉量一致,提高風味的穩定性。市面上常見不鏽鋼與塑膠材質,不鏽鋼刻度匙通常更耐用,價格約在150-500元之間。

然而,刻度匙也存在一些缺點,例如清潔不易和刻度不準確。選購時建議選擇知名品牌,並確認刻度標示清晰且不易磨損。

  • 精準度 市面上不同品牌的刻度匙在精準度上存在差異。
    • Hario品牌的刻度匙,誤差範圍通常在±0.1克以內,相對精準。
    • 部分低價位塑膠刻度匙,誤差範圍可能達到±0.5克,影響風味。
  • 清潔方式 刻度匙的清潔方式因材質而異。
    • 不鏽鋼刻度匙可直接使用洗碗機清洗,或用海綿沾取中性清潔劑手洗,方便省時。
    • 塑膠刻度匙則建議手洗,避免高溫變形,影響使用壽命。
  • 收納方式 刻度匙的收納方式多樣。
    • 具有磁吸功能的刻度匙,可吸附在咖啡機或冰箱上,節省空間,方便拿取。
    • 可堆疊設計的刻度匙,方便收納於抽屜或收納盒中,整齊不佔位。

咖啡風味精準控制:研磨粗細度與豆量關鍵

了解刻度匙的精準度後,就能更精準地控制咖啡粉量。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研磨粗細度與咖啡豆用量之間的微妙關係。

手沖_義式_法壓_3種沖泡方式的最佳研磨粗細度設定

手沖、義式、法壓:3種沖泡方式的最佳研磨粗細度設定

沖煮咖啡時,你是否也曾疑惑,明明用了相同的咖啡豆和水量,但每次沖出來的味道卻不一樣? 這很可能是因為你忽略了研磨粗細度這個關鍵因素。研磨粗細度不對,會直接影響萃取時間和風味,導致咖啡不是太淡就是太苦,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不同沖泡方式需要搭配不同的研磨粗細度,才能達到最佳風味。 手沖咖啡適合中等粗細的研磨,類似粗砂糖的顆粒感,大約0.75毫米至1毫米。義式咖啡則需要極細的研磨,接近麵粉的質地,約0.3毫米至0.5毫米。而法壓壺則需要較粗的研磨,約1毫米至1.2毫米。

咖啡豆的種類也會影響研磨粗細度的選擇

  • 淺焙的耶加雪菲,因為質地較硬,建議研磨度略粗於中焙的哥倫比亞,以避免過度萃取。舉例來說,手沖耶加雪菲時,研磨度可設定為0.9毫米,而哥倫比亞則為0.8毫米。
  • 深焙的曼特寧,質地較鬆軟,容易過度萃取,建議研磨度略粗於淺焙豆。例如,義式咖啡機沖煮曼特寧時,研磨度可設定為0.45毫米,而淺焙豆則為0.4毫米。

這裡提供一些常見磨豆機品牌的刻度參考,給你一個起點

  • 小飛馬磨豆機600N:手沖建議刻度3-4,義式刻度1-2,法壓刻度5-6。
  • Hario V60手搖磨豆機:手沖建議刻度15-20,義式刻度3-5,法壓刻度25-30。
  • Kalita Nice Cut G:手沖建議刻度4-5,義式刻度2-3,法壓刻度6-7。

掌握了不同沖泡方式所需的研磨粗細度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研磨粗細度如何影響咖啡的萃取率。

不同沖泡方式對應的研磨粗細度如下表所示

沖泡方式研磨粗細度
手沖咖啡中等粗細 (0.75毫米至1毫米)
義式咖啡極細 (0.3毫米至0.5毫米)
法壓壺較粗 (1毫米至1.2毫米)
萃取率18_-22_是關鍵_研磨粗細度如何影響咖啡風味

萃取率18%-22%是關鍵:研磨粗細度如何影響咖啡風味?

研磨粗細度就像一把雙面刃,用得好能提升咖啡風味,用不好則會毀掉一杯好咖啡。 研磨太細容易過度萃取,讓咖啡釋出苦澀物質,喝起來又苦又沒層次;研磨太粗則容易萃取不足,導致咖啡酸澀、風味單薄,少了醇厚感。花了時間和金錢,結果卻喝到一杯NG咖啡,實在讓人沮喪。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了解研磨粗細度對萃取率的影響,並將萃取率控制在理想範圍內。 理想的咖啡萃取率範圍是18%-22%。低於18%表示萃取不足,高於22%則表示過度萃取。

以下是一些影響萃取率的因素與建議,你可以參考看看

  • 萃取率數值參考
    • 使用V60手沖,如果萃取率是16%,咖啡喝起來會酸澀、風味單薄;調整研磨度至更細,萃取率達到20%後,咖啡風味會更平衡。
    • 使用義式咖啡機,如果萃取率是24%,咖啡喝起來會苦澀、缺乏層次;調整研磨度至更粗,萃取率降至20%後,咖啡風味會更佳。
  • 不同烘焙程度咖啡豆的萃取率建議
    • 淺焙咖啡豆通常需要較高的萃取率(20%-22%)才能充分展現其風味。
    • 中焙咖啡豆的理想萃取率範圍是19%-21%。
    • 深焙咖啡豆容易過度萃取,建議萃取率控制在18%-20%。
  • 水溫對萃取率的影響
    • 水溫太低(低於88°C)會導致萃取不足。
    • 水溫太高(高於96°C)則容易導致過度萃取。理想的手沖水溫是92°C-94°C,義式咖啡機的水溫是90°C-92°C。
咖啡豆量測與沖泡7大QA_新手必知的風味提升技巧

咖啡豆量測與沖泡7大QA:新手必知的風味提升技巧

了解了研磨粗細度與萃取率的關聯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在實際量測咖啡豆和沖煮時,大家常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很多人在使用免濾紙濾杯時,常常遇到咖啡膨脹不明顯,導致風味不足的狀況。 想像一下,滿心期待想來杯手沖,結果咖啡粉像死水一樣毫無生氣,沖出來的咖啡味道淡如水,之前的準備都白費了,是不是很掃興?

別擔心,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就能輕鬆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潤濕咖啡粉時,觀察膨脹程度很重要。以Hario V60免濾紙陶瓷濾杯為例,用15-20ml的92°C熱水潤濕咖啡粉,觀察30秒。如果膨脹高度不到0.5公分,可以試著增加1-2克咖啡粉,並調整研磨度。

如果手邊沒有咖啡量匙,用烘焙用的量匙或是電子秤也OK。電子秤的話,建議選個精準度到0.1克的,像是TANITA KD-321(大概800元)或是ACaia Pearl Model S(貴一點,約6,800元)。

另外,咖啡豆磨成粉後,因為體積增加加上二氧化碳釋放,同樣容量的匙,咖啡粉重量會輕一點。舉個例子,原本用10克哥倫比亞 Supremo咖啡豆,磨粉後可能要11.5克咖啡粉,才能達到一樣的風味。

還有,不同品牌的咖啡豆密度不一樣,第一次用新品牌時,最好先用標準比例沖煮,然後再根據味道調整。淺焙咖啡豆(Agtron數值80以上)密度比較高,可以多加0.5-1克;深焙咖啡豆(Agtron數值60以下)就反過來。像用illy深焙咖啡豆,建議7克咖啡粉配105ml的水。

最後,水質也會影響咖啡風味。硬水(總硬度>150ppm)容易過度萃取,建議減少0.3-0.5克咖啡粉;軟水(總硬度<75ppm)則可以增加0.3-0.5克,這樣就能沖出更棒的咖啡!

推薦文章